《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摘抄
面对生活的苦难,没有人能够帮你逆风翻盘。能救赎我们的人只有自己。
曹雪芹在心中修禽种菊,谱写人生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救赎。
经历了生活方的大起大落,体验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从富贵到落魄,他看透、放下后,懂得了如何用无分别心书写故事。
他用毕生心血书写的《红楼梦》,更是带给世人诸多启发。是一部能够治愈人的经典之作。
最终梦醒,谱写红楼
"满径蓬蒿( hao )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两句诗描述的就是曹雪芹穷困涤倒的后半生。
乾隆十二年(1747年),曹雪芹三十三岁,这一年他移居到北京西郊一带,正式开启了隐居生涯。
从此以后他以卖画为生,住草庵,赏野花,饮酒食粥是他的生活常态。
或许是出生豪门不擅喝,或许是受家庭背景影响,他卖画的钱常常难以解决温饱。不是赊酒赊粥就是靠
亲友的救济渡日。
"劝君莫弹( dan )食客铁( jia ),劝君莫( kou )富儿门。残羹( geng )冷炙( zhi )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这是敦诚安慰曹雪芹的话语。
他看透了罪臣之后的曹雪芹仕途之路无望,所以劝解友人不要再做无用功。劝他把自己身上的才华放在写
书上。
曹雪芹听了友人的建议后,觉得非常受用。于是搬到了僻静的西山居住,一门心思写书,10多年间,他将
旧作《风月宝鉴》"披阅数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为了更好的寻找写作素材,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四十五岁的曹雪芹重游江宁。
有人说他看望了离散的族人,游历了名山大川。也有
人说他是为了回味过往的种种。毕竟,他在红楼梦中谱写的每一个段落都是栩栩如生。想来,那些该是他的亲生经历。
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62年,曹雪芹南游归来,继续谱写《红楼梦》。可谁也不曾想到,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因嗜酒如命,导致身体欠安。因为贫病无医,在这一年的除夕夜,他与世长辞,享年48岁。
生于江宁,长于北京,"著"在西山。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穷困潦倒,大起大落的经历让他对富贵和贫穷有了新的领悟。
也正是因为曹雪芹浮沉的人生经历,成就了这部经典长篇小说。如今只要一提到曹雪芹,我们就会不自觉想到《红楼梦》。一提到《红楼梦》,我们又会不自
觉把书中的内容联想到曹雪芹身上。
出生穷苦的人描绘不出富贵人家的奢华景象,出生富贵的人表达不出穷苦人家的那种悲凉际遇。这也是曹雪芹身上非常引人入胜的地方,也是我们为之折服的地方。《红楼梦》是他一生的心血,里面的《好了歌》批注像在写贾府,何尝不是在写曹家,又或者说何尝不是在写世间万物万事的繁华与衰落之间的一学更替:
陋室空堂,当年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囊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伽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