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不止帮人读书,还劝人读书
——非议《速时代》
在《非议<喷一下罗辑思维>》中,LostAbaddon在评论中发来两篇文章链接求非议,且谈谈《速时代》中关于罗辑思维的部分。
L提到:“既然科技已经如此昌明,那就让我更懒一点吧。……我连读书都不想读了,科技,你帮我读吧。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罗辑思维。”
L觉得不妥的一点是,罗辑思维帮我们读书,“关键就在于——那些都是理论知识,你从来没有实践过。”但是即便是我们自己亲自去读,仍然只是些理论知识,还是没有实践过。哦,L说的实践可能是指我们自己读书得出结论的过程,那么这和平时我有问题了是选择去图书馆查书还是上网Google一样,看罗辑思维属于后者。
提到罗辑思维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自媒体的原因,L写道:“为何罗辑思维会大热?归根到底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他让人充满了‘充满智慧’的幻觉。”
一部分人为了获得“爱读书人”的称号加入罗辑思维。在中国,读书从来是一件高大上的事,至少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你说你读书绝对没人说你的不好,这和美国青年买iPhone、中国青年买小米是一样的心理。
一部人是对阅读这个爱好志趣相投。微博上曾经有个很热的话题,是以色列、日本、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年人均阅读量的比较,据说刨去课本中国人均阅读量甚至不足一本。个人觉得实在夸张,但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目前爱读书、坚持阅读的人很少了,于是爱读书的人需要找到一个认同,等到罗辑思维出现,大家便有了一种“终于找到组织了”的兴奋。
L再将罗辑思维和中国教育拉到了一个水平:“整了半天,我们一面高呼中小学教育不要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一方面却在离开校园后接受罗辑思维的填鸭。”
填鸭式教育就一定坏吗?君不见在我们倾慕美国的大学教育时,美国可是对中国的中小学教育羡慕不已。于是有中国砖家提出了观点: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和美国的大学结合起来。
美国人羡慕中国什么呢,没错,正是填鸭式教育奠定的扎实的基础。当然,我们看罗辑思维可不是为了死记硬背打基础的。
其实罗辑思维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接触知识的低门槛。好比名著改编的电影,诚然读原著更能体会最真实和最深层的感情,但是你没有想过“低级知识分子”的感受,他们也想读名著,于是对不能阅读原著的他们而言,电影成为了较好的选择。罗辑思维则给那些投身“速”的人一个选择。
又好比电影的热映导致原著销量增长一般,罗辑思维在“填鸭”完后推荐的书目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说罗辑思维对个人亲自阅读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
所以我们聚集到罗辑思维不是为了吃饱不饿。
另,你以为罗辑思维只是做“你身边的读书人”吗?嘿嘿,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去东莞的酒店可不是光为谈人生说理想的。
“我等着速时代推出程心思维,来帮我们实现我们的审美需求,然后再推出云天明思维,来帮我们实现我们的自我实现需求。”幸亏我看过大刘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还能理解什么“程心思维”、“云天明思维”,否则就糗大了。什么意思呢,聚集在罗辑思维周边的人我们并非不(自己)读书!这本罗辑思维曾经倾情推荐过的科幻巨著,我们也是自己读过的。
最后,无关罗辑思维,感觉是L行文中的自相矛盾。“这也就是速时代在知识层面的写照——不是为了填补空虚的心灵和脑洞,只是为了用而拿,是一种典型的拿来主义。”先是说拿来的理论未经实践是无用的,又何以为用而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