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是最有前途的
请允许我用老生常谈的话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一个朋友……希望你看见了不要拿刀砍我,毕竟,没人知道你是谁。
1
就在今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都快哭出来了。我赶紧问,发生了什么?她带着哭腔给我说了好长时间,大体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说她认识了几个优秀的学姐,真的是超级优秀,什么绩点快满了,什么拿了好多奖,什么还拿国家级奖学金啊等等。你见过这样的人吗,你觉得他们优秀吗?就这事?顶多就是受点打击,不至于这么难过。
她说他们宿舍三个人,就学习而言,她老是排名第二,一直如此。虽然她很想超越她,可就是超不过,以至于现在在心里都会暗示自己,她可能永远超不过她。加上在初中时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她都快难过的快哭了。这事严重吗?挺严重的。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做事的时候会先依靠自己以往的经验。她带着哭腔告诉我,你快用鸡汤帮我解决一下问题。
乖,摸摸头。我说:不好意思,我不说鸡汤,鸡汤没什么用。她说她不是要宣泄情绪,她是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让我们用一本书来解决她的问题。
2
介绍一本书 ——《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
这本书能解决她的问题,也能解决在面试、交友、相亲的时候,如何一眼看出人群中那个最有前途的人!罗振宇把这本书的梗概公布在他的公众号上,我长话短说,再简洁一点。
罗振宇说: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对这句话,我深信不疑。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动力,都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驱动力1.0: 吃饭、饮水、繁衍的本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驱动力2.0: 把外部反馈作为动力,做好了有奖励,做不好有惩罚。
驱动力3.0: 就是“自驱”,因为内心的兴趣、使命感而做事。
前面两种驱动力,都是外部驱动。丹尼尔说,过于依赖外部驱动的人,习惯于把外部驱动作为做事的动力,他们总能把事做到60分,却很难做达到100分。虽然也不差,但也说不上很有前途。
如何判断一个人靠的是外部驱动还是自我驱动呢?关键在于,他的成绩到底是努力的目的,还是结果?如果他是为了拿好成绩而努力,就是依赖外部驱动,如果是因为对这件事本身的兴趣而努力,然后凑巧得了好成绩,就是自我驱动。
为什么说依赖外部驱动的人没有大前途呢?因为驱动力2.0系统,会抑制能力的发挥。比如,一个整天想拿奥斯卡的导演,一定拿不了奥斯卡,因为他太关注过去的获奖影片了,反而瞻前顾后,灵感创意被限制了。总是依赖外部反馈的人,经常会因为太在意结果,没法把精力集中到事情本身上,发挥不出100分的水平。而依靠驱动力3.0的人,成就一番事业的概率更大。
看到这里,你可以对你自己说:仿佛我也读过这本书。给自己鼓个掌,给这个作者点个赞吧,让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
3
很明显,我的那位朋友就是依赖于外部驱动。所以她很难做到100分。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已经告诉我们:让别人自己得出结论才更有效果。所以我问她,你觉得你自己有自信吗?你觉得真正的自信从那里来呢?你思考过你的大学该怎么过吗?你思考过你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吗?而这些都是内在驱动,想清楚了,做事的时候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内在驱动做事的人,比如乔布斯,他要用他的产品改变全世界;比如马云,他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比如iwill的创始人马姐,她要帮助一代人90后,比如比如……
吴军在《态度》中说:追求多高的境界,最后会得到多好的结果。所谓境界,可以理解为眼光有多。
所以最有前途的那个人,不一定是现在最有成就的人,而是会自我驱动的人。
最后,你,想成为最有前途的人吗?祝你早日找到你自己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