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宋词里的唯美情思】瑞龙吟·大石春景——于是有了相思,有了期
【正文】
瑞龙吟·大石春景
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译文】
繁华的长街上,还能见到将谢的梅花挂在枝头,含苞欲放的桃花已长满一树。街巷里青楼寂无人声,只有那忙着修巢的燕子,又重新回到去年的旧处。
我沮丧地凝神伫立,寻思那位玲珑娇小的旧情人。那日清晨初见时,她恰好倚门观望。她前额头上抹着淡淡的宫黄,扬起彩袖来遮挡晨风,嘴里发出银铃般的笑语。
如今我故地重游,访问她原来的邻里和同时歌舞的姐妹,只有从前的秋娘,她的声价依然如故。我如今再吟词作赋,还清楚地记得她对我的爱慕。可惜伊人不见,还有谁伴我在花园纵情畅饮,到城东漫步?欢情旧事都已随着天边飞逝的孤雁远去。满怀兴致回来有意探春,却尽是离情别绪、感人伤怀。官道旁的柳树低垂着金黄色的枝条,仿佛在为我叹惜。我骑马归来时天色已晚,秋雨绵绵,纤纤雨丝打湿了衣襟,落满了池塘。那令人伤怀断肠的院落啊,风吹柳絮,满院狼藉,那门帘上也落满了随风飘飞的柳絮。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周邦彦笔下的一幅细腻而深情的春日画卷,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春日景致,更是词人内心深处情感波澜的深刻写照。
全词以旧地重游为引子,缓缓铺陈开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之旅,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挥之不去的思念与无奈。
词人对旧人的回忆细腻而深情。他回忆起在苏州与岳楚云的那段时光,她的歌声、身段,乃至她的一切美好,都如同昨日重现。
然而,现实却如一把锋利的刀,将这份美好切割得支离破碎。
词人步入仕途,与爱人分道扬镳,那一刻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仅是与岳楚云的告别,也是与自己青涩年华的诀别。
多年后,词人重返故地,却发现旧人已嫁,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遗憾与思念。
这种情感的沉淀,在词中化作了阴郁的基调,与词人个人经历中的沉重与隐忍相呼应。
不仅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词,更是一首关于时间、记忆与人生的哲理诗。
周邦彦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广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中,它告诉我们,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些深埋心底的情感记忆,始终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而面对过去,最好的态度或许就是珍惜当下,勇敢地向前看。
【词中典故】
1、“前度刘郎重到”的小故事
在唐朝的京都长安,有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文学家,名叫刘禹锡。他曾因直言不讳触怒了权贵,被贬至偏远的朗州。多年之后,朝廷终于召他回京,刘禹锡带着复杂的心情重返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春日里,长安城繁花似锦,刘禹锡独自漫步于繁华的街道上,心中五味杂陈。他来到了昔日常去的玄都观,只见昔日荒芜之地如今已是桃花盛开,游人如织。此情此景,让他不禁想起了自己被贬的岁月,以及那些在他离开后迅速崛起的新贵。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既有自嘲,也有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几年后,刘禹锡再次游览玄都观,此时桃花已尽,取而代之的是满园的菜花。他再次有感而发,写下《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次,他更加自信与从容,用“前度刘郎今又来”表达了自己不畏挫折、坚持自我的精神。
周邦彦在《瑞龙吟》中引用“前度刘郎重到”,正是将自己与刘禹锡相比,表达了自己虽历经沧桑,但依旧重返故地,寻觅旧梦的心境。
2、“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的小故事
唐朝晚期,有一位以深情细腻著称的诗人,李商隐。他的一曲《燕台四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这四首诗,不仅描绘了燕台(今北京一带)的壮丽景色,更寄托了李商隐对远方佳人的深切思念。
当时,在洛阳城中,有一位才貌双全的歌妓柳枝,她不仅歌声婉转,更对诗词有着独到的见解。一日,她偶然间听到了《燕台四首》,被其中深情而哀婉的诗句深深打动,对李商隐的才华更是倾慕不已。她多次向人打听李商隐的下落,甚至想要追随他,成为他的知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段佳话最终未能成真,但李商隐的《燕台四首》却永远留在了柳枝的心中,成为了她一生中最美的记忆。
周邦彦在词中提及“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正是借用了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填词时的心境,以及佳人对自己词作的喜爱之情,如同当年的柳枝对李商隐《燕台四首》的痴迷一般。
3、“东城闲步”的小故事
杜牧《张好好诗》序云:“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沉着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牧,以其风流才情闻名于世。在湖州任职期间,他与当地的名妓张好好相识相知,两人情投意合,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张好好最终嫁给了他人。
多年后,杜牧因事路过湖州,心中不禁涌起对张好好的思念之情。一日,他独自在东城闲步,不料竟意外遇见了张好好。多年未见,两人都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张好好嫁给了别人但那份深埋心底的情感却如旧日般清晰。他们相对无言,只有满眼的感慨与无奈。这一刻,东城的春色仿佛也失去了光彩,只剩下两人之间那份难以言说的情感在空气中弥漫。
周邦彦在词中化用“东城闲步”的典故,不仅是为了营造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更是借以表达自己对旧情的怀念与感慨。他通过这一典故,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古人的情感相联结,使整首词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AI画)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AI画) 归骑晚 ,纤纤池塘飞雨(AI画)【创作背景】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春,周邦彦出任外官期满后,回到京师,旧地重游,追怀往事,思念并寻找当年恋过的一个歌妓,由此引发了无限的感触。词人因遭党祸罢黜庐州教授,十年后方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主簿。此词便是写回京后访问旧友的复杂心情。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周邦彦被称为“词中老杜”,说明他在词坛地位之高,同时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宋徽宗在位时,设立了一个音乐衙门——大晟府,掌管典乐,周邦彦便在里面任职。胡适曾这样评价周邦彦:“周邦彦是一个音乐家而兼是一个诗人,故他的词音调谐美,情旨浓厚,风趣细腻,为北宋一大家。”将音乐美和词融合在一起,这是周邦彦给后世留下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