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思考互联网科技@IT·互联网

共享单车,你知道这些就够了

2017-09-04  本文已影响1368人  独占七斗
OFO小黄车 摩拜单车

2016年下半年,以“摩拜”和“OFO(现已更名为OFO小黄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不仅掀起了骑行“热潮”,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更引发了对“共享经济”的广泛探讨,一时风光无二,“今天你骑车了吗?”成为时髦语。

本文就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行业现状商业模式带来的影响进行简单的梳理,以便读者能直观的把握共享单车发展的脉络。

一、 兴起与发展历程

共享单车作为分时租赁的一种方式,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
2007年开始,由政府出资打造的“有桩公共自行车”就已经在一线城市陆续开始布局,意在缓解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和环境问题,然而由于运营不利等诸多原因,反响平平。
2010年开始,永安行作为专门经营公共自行车的企业出现,并承接了大量的政府“公共自行车”项目,覆盖29个省市的210个城市,累计投资超过12亿,在线运营80万辆有桩共享单车,拥有线下会员1600万,但是也未引起大的反响。
2015年,北大研究生戴威与同学创办“OFO小黄车”,同年,浙大毕业的胡玮炜创办“摩拜单车”,此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两家公司都为正式运营做准备。
2015年6月,小黄车推出共享计划,率先在北大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
2016年4月22日,胡玮炜在“世界地球日”这天,宣布摩拜单车正式在沪开始运营;
2016年9月2017年1月,小黄车完成C1轮融资,而摩拜单车完成C轮融资,由此掀起了资本入场的狂潮,市场上井喷式出现小鸣单车、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共享单车,整个市场呈现快速增加态势;
2017年1月以来,入局者持续增加,形成“百车争鸣”的局面。

QuestMobile数据显示(如图1),2016年7月开始,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开始出现爆炸性增长,至2017年1月,月活跃用户增加了20多倍,同年5月,暴增120多倍。整个市场体量按用户来估计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按照QuestMobile提供数据,除去重复用户-30%来计算),已然形成规模产业。


图1 共享单车发展状况

二、行业现状

这一部分,我将从产业链竞争格局发展趋势三方面来对共享单车行业现状进行分析。

2.1 产业链分析

如图三所示:共享单车产业链由上游的自行车制造厂商和通讯商,中游的摩拜等一众运营商,下游的衍生服务供应商组成。

上游的厂商,多为老牌的自行车供应商,如:飞鸽、凤凰等厂商,这一产业,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竞争格局已经确定,作业标准相对固定,盈利空间不大。但随着“中游”运营商参与者井喷式出现,加之投放规模的不当控制等原因,对上游制造商的量产能力还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中游的运营商在“摩拜”、“OFO”获得大量融资后,纷纷携巨资争先涌入,一时间,“百家争霸,百车齐鸣”。

下游,则是依托于共享单车,衍生出来的周边服务供应商,也可以理解为共享单车的盈利方式,这一部分将在后面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图2 共享单车产业链

2.2 竞争格局分析

图3是将市面上常见的共享单车按照车身主体颜色进行分类汇总得到表格,可以看到单车种类之多,令人咂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单车市场竞争之激烈。


图3 部分共享单车品牌

根据QuestMobile提供的数据,共享单车APP用户活跃渗透率(在行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将其看作每个厂商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如下图所示。

图4 共享单车APP用户活跃度
注:某APP用户活跃渗透率 = 该APP的用户规模 / APP所在行业用户规模

可以看出,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大致经历了:

01 三足鼎立

最早涉入共享单车市场的永安行,最早拥有大规模用户的摩拜,以及紧随入局的OFO,这一时期,摩拜是市场上的主导者。此后一段时期,摩拜继续壮大,OFO发展迅速,永安行市场份额被持续挤压。

02 群雄混战

16年12月开始,看到利好的投资者裹挟着大量资本,纷纷入局,一时间,单车市场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雄”。摩拜单车的市场被众多小厂商蚕食压缩,而OFO继续发展,市场上,混乱不堪。

03 两级争霸

17年5月以来,激烈的竞争、连续的亏损、日渐完善的监管等众多原因,淘汰掉一大批跟风的投机者,整体行业结构趋向于稳定态势,呈现出“OM两极争霸,余者挣扎求生”的局面。摩拜和OFO市场份额趋于平稳,众多小中型企业在剩余不大的市场空间里,激烈角逐,挣扎求生。

至此,共享单车竞争格局开始显得明朗起来:
以摩拜、OFO为头部的两家厂商构成了第一梯队,是市场上的主导者,主要布局在一二线城市;以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哈罗单车、永安行等为代表的厂商构成了第二梯队,主要布局在二三线城市;以小鸣单车、优拜单车为代表的厂商构成第三梯队,布局在三四线城市(如图5);整个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层次。

图5 共享单车的市场分布情况(除摩拜、OFO外)

2.3 发展趋势分析

共享单车发展趋势大概如下图所示:萌芽期-->爆发期-->平和期-->稳定期,2016年以前,只有少数几家厂商;2017年以来,出现爆炸性增长;到2017年8月以来,整个行业开始冷静下来,平缓过渡。

受限于整个市场体量,加之前期无节制的超量投放,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单车市场已经出现饱和现象。8月以来,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相继出台的“刹车令”——禁止继续新增投放车辆,就是市场饱和和政府监管介入的佐证。除此之外,至今未能实现盈利,也令已经入局和观望的资本的心生退意。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共享单车市场将会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头部的两家厂商将继续领跑行业,而其余厂商将寻找细分市场(如:转战三四线城市)下的机遇。
此外,由于国内市场日渐饱和,拓展海外市场也将是一种方案。

共享单车发展趋势.png

三、 商业模式

本部分将着重介绍共享单车市场目前的运营模式以及盈利方式

3.1 运营模式

目前各家厂商所采用的运营方式,大致都是:依靠获得的投资,大批量投放车辆,以各种优惠补贴活动来吸引用户。

下图是各家共享单车融资情况。可以看出处于行业顶端的企业大都获得的大笔的资金投入。摩拜和OFO累计获得亿元以上融资。除去用于大量购置和铺放新增车辆,各家厂商在吸引用户方式上如出一辙——疯狂“烧钱”,推出各种优惠补贴活动,如:近期摩拜推出的“3000万张免费骑行月卡”和OFO推出的“1元包月”。

各家单车融资情况.png
若从小的环节来分析,运营策略大致可以划分为:生产运营、投放运营、用户运营、车辆运营等。
01 生产运营

多数共享单车企业都是与上游的自行车企业合作,不参与单车的设计和生产环节。少数以摩拜为代表的企业,不仅自设工厂生产单车,而且自主设计自行车。

02 投放运营

各家单车由于针对的目标群体不尽相同,发展和投放的侧重点也不同。摩拜开始主要投放在一线城市,然后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扩展;OFO开始着眼于校园,之后向校园外拓展;而骑呗单车等则自知难以同巨头抗衡,开始就将目光锁定在二三线城市。

03 用户运营

目前用户运营的手段主要是大打“补贴战”,摩拜的“两会免费骑行”、“免押金试骑行”;OFO的“周一免费骑行”、“1元包月”;哈罗单车、酷骑与支付宝联合推出的免押金骑行,都是通过共享单车企业大量补贴来吸引用户。

04 车辆运营

目前市面上主流单车有两种,一种是摩拜为代表的拥有智能锁、GPS通信模块、轴传动等多种高科技的共享单车,其通过物联网对车辆进行管理,维护;另一种是以OFO为代表的,使用链传动、机械锁的共享单车,其通过划分网点,定时抽查维护的方式对车辆进行维护、管理。

3.2 盈利模式

就目前市面上存在的30多家共享单车,尚未有公司宣称自己已经实现盈利,目前共享单车市场,还处于“烧钱”抢用户阶段,如何盈利,确实是在资本退烧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此部分我就目前能想到的盈利方式进行简单的梳理。

01 租金

目前各家单车的骑行收费标准大致为0.5¥/h-1.0¥/h,考虑车辆硬件投入,人力成本,运维管理投入,广告以及补贴投入,靠单车骑行收费带来的收入,是难以覆盖这些成本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超量投放共享单车,非但没有带来成本稀释和规模效应,反而会使一系列成本显著增加,带来相反的效果。(具体如何测算共享单车能否盈利,可以参见知乎这篇文章:共享单车是如何盈利的?)如何精准控制投放量,依靠日常租金来实现基本盈亏平衡,是共享单车市场结构稳定后,各家企业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02 押金

目前各家共享单车企业,面对首次使用单车的用户基本上都要收取99-299¥等价格不等的押金(OFO校园用户免押金以及哈罗/骑呗与支付宝合作推出的“高芝麻分”免押金骑行不作考虑),考虑到共享单车企业客观的用户数量(量级从数十万-千万级),押金相当可观,倘若用来投资,共享单车企业依靠这一块收益便可衣食无忧。

目前除摩拜公开宣称与工行合作,对押金进行监管,但也未公开如何操作押金。其余企业均未公开押金去向,这笔资金仍然处在黑盒中。考虑到资金总额如此巨大,而且各家企业均没有金融服务牌照,一旦政府介入监管,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面临“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其他渠道收益,我以为这笔不上明账的押金带来的收益,是目前各家单车厂商在获取融资之外的最为重要的收入了,但这笔收益能否抹平与投入的缺口,实现盈余,仍然是个大大的问号(我个人认为很难,因为现在单车铺的量太大了,各项成本太高)。

03 广告

目前各家厂商在广告方面收入基本为零,以各家单车的用户数量,假如这部分流量能从广告变现,将会为企业带来不菲的收入。但目前各家APP不管是首页(闪屏)、内容还是车辆本身都没有见到有广告(除了机身上贴的小广告),我以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我认为当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后,会有更多的厂商去尝试通过“广告变现”,而且这块业务也将是最清晰、最方便的变现手段。

04 数据

大数据的兴起为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移动互联网为实时追踪提供了可能,而装有GPS定位的单车则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目前,摩拜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出色,得益于其投放车辆所携带的GPS模块和庞大的用户群体。而其他厂商也在积极跟进,但如何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尚未找到好的切入点。

只要使用得当,这些丰富的数据将为各家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数据变现,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但一旦沉淀到位,将会为企业带来巨额的回报。单纯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但赋予具体的情境,如:结合广告,将会产生巨大的威力。这部分将会是未来开垦和盈利的重点。

北上广三地24h出行图

05 周边衍生服务

这一块主要针对产业链的下游,围绕“骑行”来进行拓展。

对车辆本身硬件进行拓展

对与单车相关的周边,如:运动头盔、护膝等体育装备进行拓展;

对出行场景进行细分拓展

根据出行场景的不同,以及使用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定制化车辆和差异化收费。如:与景点合作,提供有景点特色的单车;或者对健身/踏青/远足/登山(夸张了)不同场景下用户提供不同的车辆和收费模式;

社交关系的服务拓展

互联网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便是“社交和分享”,目前用户骑行之后的分享意愿并不强烈,我个人认为缺乏直观的反馈和互动是最主要的原因。倘若能增强分享和互动,将会大大增加用户粘度,进而带动其他服务的发展。

与前面的“主营收益”相比,这块收益其实并不大,但是给了企业更多拓展的空间和余地。

四、带来的影响

共享单车不仅给出行行业带来极大冲击,也对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共享单车引发了“共享经济”的热潮

共享单车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共享经济热潮”,相继出现的“共享汽车”、“共享电瓶车”算是在相关行业的拓展,而“共享胶囊旅馆”、“共享充电宝”则是共享经济在跨界的延伸。好坏暂且不论,至少“共享经济”为常规、传统的行业提供了一种“二次开发”的新思路。至于“共享”思路能否行得通,则要受限于行业本身特征、用户使用场景等诸多限制条件。

共享单车重兴了整个单车行业

在共享单车兴起之前,上游的单车制造厂商尤其是小厂商,只能在一年中的旅行旺季接到零散的订单,勉强维持着生计。共享单车火爆则为这些厂商带来了巨额订单,各家自行车制造商拼命赶工来消化这些订单,此外扩建工厂来生产也是见怪不怪,一时间自行车行业似乎回到了80年代的“好时光”。而下游的周边衍生服务则大大拓展了单车的应用场景,结合大数据等新技术似乎找到了新的开发方向。可以说,共享单车重兴了整个单车行业。但日渐饱和的市场,逐步完善的监管,众多的竞争者,市场“消化不良”带来的产能过剩,可能最终受伤的还是这些上游的厂商,他们面临的将是“大块朵颐”之后的“长久饥荒”。

共享单车带来激烈的社会争议

一方面,共享单车确实为“最后一公里”出行提供新的选择。“扫码即走,随停随放”也为用户带来了极大地便利,深受好评;
但过量投放、随意停靠也为城市管理带来困扰,有肆意侵占紧缺的停车位等公共资源的嫌疑;此外,肆意破坏单车、上私锁、偷车等问题频发,路边、河边、树上,你想到想不到的地方,到处可见伤痕累累的共享单车,难怪有人说,“共享单车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公民素质中的所有丑恶”。

五、总结

共享单车的兴起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限于行业内,对于各家入局者,如何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而对于其他行业,能否吃到“共享经济”的红利就要看是否能学到共享单车的精髓,当然也留下一连串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