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PM0岁的产品经理@产品

做产品时得随时抽离 回归“初视”视角

2017-08-03  本文已影响21人  溪柴

最近在做产品时有一些新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在产品逻辑日益复杂,需要同步跟进的事情日益繁琐的时候,尤为突出,那就是:随时抽离,回归“初视”

随时抽离是指:每当新增一个小功能/交互/文案的时候,能够随时抽离出当下的语境来审视。当下是什么?是一个 PM 在思考这个功能的成本如何,实现上是否会有困难,体验上够不够友好。需要能够随时将自己抽离出这个状态,不作为一个 PM 在思考。

回归“初视”是指:抽离了以后,如果我作为一个小白用户,将会怎样去体验这个功能或者文案。这些功能是否会干扰我正常的使用,文案是否简洁到我能明白你在说什么(毕竟用户没有经历那么多次迭代与变更)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只有当你不停的质问自己你想要什么的时候,你才知道你需要做什么:当一个 app 的功能越做越深入时候,我们时常会忙于各个琐碎的点的确认,当一个细小的功能点需要你拍版确认的时候,就随时需要明确目标

例如视频上传功能,现在需要限制一个视频最大上传的时长,是限制在 15s 还是 60s 呢?如果在不考虑服务器存储性能的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做些什么

-设计一个场景,拍摄一段视频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思考 15s 的视频适合表述什么,60s 的视频适合表述什么

-事实上你会发现,15s 的视频表述的场景可能和朋友圈类似:我去看了演唱会,五月天真是每个人的青春时光啊(附上演唱会上五月天哼唱的听不全的几句歌词);60s的视频可以延伸的场景更多:喜欢的爱豆的 cut ,一段唯美的小短片等等。

发现了什么:视频最大时长的限制,可能会影响(或者决定)在 app 内流通的视频主要内容类型。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明确目标--我希望用户看到什么,我希望这个 app 的用户,能够体验到什么。甚至是,作为用户,我对这个 app 内的内容的期许是什么。

能够减少不确定的更改和校验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在时常变更的,工程师如此,设计师如此,产品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的产品会经历不断的迭代进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迭代,不确定哪种方案好--每一次的方案都应该是直接指向产品的终极诉求。而并非多种不确定的尝试。

我们时常会听见工程师说:为什么你们的需求总是变来变去?导致需求变更的原因应该只有一个:诉求变了。例如:我针对的用户不在是这群用户了,我们希望这个功能能够给到用户的感受氛围从 A 变更为了 B 。而非是:我的需求只是在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毕竟每个人每个时间点的想法感知都是不一样的,也许上一秒觉得这个功能点还不错的你,下一秒会将它弃如敝履。

因此,回归“初视”视角后,能更清晰的看到我想要的是什么,当下的需求和我想要的事物之间的关联,能够更好的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产出一个确切的需求出来。避免需求的变更和校验。

最后

     以上说的,当然只是理想的状态,现实情况下会遇见很多复杂的场景不得不去面对。但是当执行了这套方法论以后,思考产品功能的思路会清晰明确很多。其实做产品是一个很痛苦的自我怀疑的过程,只有明确了想要的东西,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怀疑和自己和解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