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的九九八十一天❷
孤陋寡闻如我,读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老子原来是世界上销量第二好的诗人,仅次于莎士比亚;他的诗集自然就是《道德经》了,怪不得我的道德经法语版的部分,排版并非文章格式而是居中短句随时换行的诗歌样式。
第十章试着用文字解释了一下“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宇宙创造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所以我们是有自由意志的,即便只是简单的细胞演化而来,自行思考决定,也由得我们自生自灭吧。)
理想中的国家政体,大概是所有人都乐观理性,政策也服务于人民,大家聚集在一起安居乐业,国家保护服务人民而不将其据为己有(?)人属于国家,但又不是强制必须属于国家。
家庭呢,自独尊儒术以后,恪守孝道有阵子是过分变本加厉,将人伦亲情演变成私有财产,开放后有所改变,但毕竟中国地大,各个地区城市的思想开放度也不同,偶尔还能看到类似“因为生养了你所以有权掌控你”的言论吧。
这一点上,我比较偏好道,虽然可能也会有人觉得道家说法对应到亲情上会过于冷淡了,那么至少儒道也要稍微中和下吧。
第十一章里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有看到评论说要空、要无,空无最高,还有人说“你给我解释解释没钱怎么就比有钱好了。”
道家的根本核心就是太极图,相生相克,辩证统一。老子说的是“有以为利,无以为用”,只过分强调后半句,只说“无”的好处就有失偏颇了。不管是车轮还是花瓶,如果没有框架材料就什么都不是啊。在“有”的基础上“空”才叫虚怀若谷,如果什么知识都没有的单纯的空,只是叫无知罢了。
而谈到钱,虽然老子原文写得早,但结论倒是很符合前几年一个什么调查研究的结果的哈。收入的增加能提高幸福感,但到了一定的数额之后,再增加就对幸福感的影响很小了。(至于这个数额,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是不同的,具体数字没什么意义。)
第十二章有名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早年读过一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方知修“行”为下,修“心”为上。不入尘世,怎知是无缘入尘世还是不被尘世所惑。一同入红尘,乱花渐欲迷人眼,留下来的自去醉生梦死,挥一挥衣袖的成佛成仙,有什么不好。
佛道的区别之一,个人感觉不知道对不对哈,修成者,道家给人的感觉是仙风道骨,佛家给人的感觉是法相庄严。和尚大都寺里修行,当然也有经历过尘世因为各种原因进佛寺的,佛寺当然也不只在深山之中,也有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时候,但大体感觉是进去了,便斩断红尘过往,只求清净清修,要云游四海也得是方丈主持之类的吧;道士感觉相对随意多了(?)虽然也有五戒、十善、八忌、四归之类的规矩,不吃酒肉不娶亲不妄语,感觉和佛家戒律差不多。
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这一段的意思是舍身忘我,才能普度众生。往小了说,自己想做的事,要钻才能精,废寝忘食地时时想着,才能突破瓶颈,这也是稻盛和夫所推崇的。往大了说,心系万民,没有私念,才能真的福泽天下,不过真心好难。历史上也有太多即便出发的时候是秉持着这一初心的,也往往会路途中迷失自己,或是爬上高峰,和天下百姓太过遥远而有些看不见了。
对于大部分读这书的人来说,所需要的不是心系天下的治国之道,而是专注手边的事,想要做的事,不要过于在意周边的声音,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只努力达成自己想要的做的事吧,不要过于在意那些必然出现的瓶颈。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说得依然是大道无形,但古今皆同。不知道老子那个年代学不学历史,而他从可能所知的(比我们学的历史要)短暂的历史和当时的观察,所总结出的内容,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变化。所有人类发展的变化都只是表象,道德标准不同,法律法规不一样,但人的本性追根究底都是差不多的,古今中外皆如是。越是读历史,越发觉得,人能干出来的事儿都是差不多的,差别在于不同年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即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做事的方法会不一样,但究其本心却没多大变化。
遵循早已存在的古之“道”,来驾驭现今。探知古时源起,就能明白“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谦虚谨慎,不自以为是,一直是老子强调的态度吧。
有意思的是,道家说“为道日损”,把无用的东西剥除干净,及至无为,就算是功成了。道的最根本的东西是很简单明了纯粹的。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却非人人都能学得会,要随时保持谦虚之心,“不盈”才行,而后才能出新。
西方有一句话叫“太阳底下无新事”。老子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新的都是表皮,骨子里都一样。
之前读过一本书里写:该说的话都已经被说过,但是因为没人在听,所以还得全都再说一遍。
前阵子读了本书,里面谈到创新,其中一个概念就是“模块化”再“重组”,作者也说很少有“创新”是真正的“新”。凭空而来的,我不敢说完全没有,但也一定是少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吧,大都是如同人类进化一般,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更新换代,一点点变成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也没有什么是完满的吧,再好的产品、设计,都有迭代升级,而且如今这速度是越来越快了,谁能追求盈满,又如何敢自称盈满。(跑题了?)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赞同。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高明的统治者,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百姓尊重称赞,再次,百姓畏惧,最次,百姓轻视。悠然慎言,不随意发号施令,天下太平歌舞升平的时候,百姓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哇。
“如何说服对方”以及“盗梦空间”里都讲到了,想要对方按你的想法来行事,就要让对方觉得这是他的想法。与其告知别人该怎么做,不如让对方发觉这么做的好处。
第十八章超简短,“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简单白话地说,大概就是“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
正是因为当时大道废,孔子才周游列国,各处提倡仁义礼智信。也因为大道废,他所主张的仁政并没有什么发挥作用的机会,基本都是敬而不用吧。
孔子和老子差不多算是同时代的人,确切的说,离世的日子差了8年,不过出生的日子孔子比老子晚了20年(左右,老子生卒没孔子那么明确哈)。感觉老子更通透些,能见一知百,顺其自然,不过分勉强;而孔子,之所以成为地位最高的圣人,除了道德理论外,可能更因为他心系天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凡尘俗世中的普通人或许会向往出世,但对入世之人大概会更崇敬感激吧。
另外,不相干地,想起最近的一个新闻,某明星去泰国喝油减肥。
关于减肥、养生的话题,老生常谈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了,自然无法吸引眼球,每个人都会跟你说少吃多动,谁会记得这句话是谁说的。于是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吸引眼球的所谓“反常识”的各种言论,因为新鲜,因为与众不同,只要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总会有人买账,尤其是“简单有效、不用运动、不用忌口随便吃”的这种戳中很多人内心期望的内容,就很容易不分真假地愿意去相信吧。
而这样的现象也不仅局限于减肥养生,文化历史理财投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吧。
不“语出惊人”难上位,但真听到了惊人之语,还是得多用脑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