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记一(63)

2020-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唤尘

ZQ-87,哪有什么正题反题合题,有的只是人的不满足和满足两个状态,有的只是人情绪中的开心和情绪中的不开心,它是愤怒,以及要恢复情绪。有的只是不安全感和安全感,前者是人的暂时状态,要想后者的过渡,如果人在后天的教育中将这种不安全感烙刻在情绪的调节之中,那它必定是出去追求安全之中,有的是创造。这才是人的生理哲学人生实现哲学。但是这种不安全感并不全是生理的需要,更加是心理的需要,是价值观的需要,只有价值观的不安全感和生理的不安全感相结合,才能创造。而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没有价值观的不安全的同时,生理的不安全也在价值的不安全中培养中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无意识的缺乏,于是这个国度其乐融融。(在证明这个之间,一定要先摧毁生理和心理的隔界,将两者一个看成是血液循环系统,一个看成是脑神经系统,但本质上都是一个系统,所谓的生理系统也是心理系统,只得就是一个人最初的脑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而人生实现的价值作为知识,作为指导人生的法则,只是在这个脑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所形成)

从这里说,最后的决定人价值的是他所在追求的价值,是他不满足自我的状态的高低。生理哲学中的不安全感也可以是人的原始欲望,可以相对应于哲学中的先验分析,人生实现哲学中的不安全感满足可以相对应于人的经验综合。

ZQ-87,将形而上学运用到历史哲学再应用到人生哲学很可怕,这意味着将冲突合理化,为暴力铺平了道路,成了卢梭思想的绝对升华。

ZQ-88,以理杀人,没有比无畏的彻底的甘心的发动战争将战争合理化更加严密更加恐怖的了。它早已经为人的行为提供了绝对的借口,远远不是死一两个人那么容易被人看出破绽。

ZQ-91,将人生哲学用辩证法来解释,将伦理规则用辩证法来解释,无异于狡辩,有的只是随意的解释,不管现在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是古代的庄子哲学中人的价值观中的辩证法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前者,逻辑更加严密,但最终还是空话连篇,它本质上只是把人当成了一个工具的符号,但这一点是否真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之中,还是说是马克思背后的犹太教神学中上帝的体现,马克思用上帝的角度来阐释了他的唯物论,也阐释了他的人生哲学,有得却是极度的偏颇?

LZ-Z5,可见有的只是非常朴实的生存哲学,一切以保全自我为中心,不要招致不必要的祸害,可以说这是人在权力之下的本能的反应。

LZ-Z7-8,七八章看起来是针对权力拥有者的生存之道,本质上跟儒家相同,要的是让人奉献,但是不要被争夺权力之中,丢掉自己。但这样规定善,规定人生伦理的意义,不仅不同于针对农民的,而且本质上也只是承认爱的无私,这样看人生的意义很被动,也没有看到人的本质在于主动的获取。

LZ-Z9,为官之道的哲学,这门职业的伦理法则应该是,适可而止。其中有的还是对于权力的畏惧,去想着保全自身,但还是要让权力拥有者去获取“功”,只是这个功要恰当,不然可能全失。可如果将权力规限定在安全范围之内,想必老子并不反对去最大程度的实现其功。

LZ-Z10,如果这是针对统治者,可以看出也只是从农民的欲望角度进行推理,让人将欲望进行一定的不在乎,但这并不是儒家的限制。同时支持统治者拥有智慧,明白人世间的运行道理,只是在明白之后就意味着对人不加干预,但他除了有一定的政策执行的味道,本质上看轻了权力对人的依附,与其说看破倒不如说只是让人们不要在意权力,让权力不被人所注意。

LZ-z11,看起来是对第十段的哲学解释,大本质上只是朴素的类比,本身并不见得能够在逻辑中成立,也正是历史一直都是在这样的肤浅的理由中说服人,才至于人有的不是逻辑,有的只是随意的安慰自己。可这样的观念不正是一个农民的朴素粗简的思维吗?

LZ-Z12,针对统治者进行规劝,这是在日常行为中进行自我约束,从而实现权力的无为,但这本身却违反着无为,如何才能不要欲望的节制,又没有欲望的引诱如婴儿,根本不可能,于是婴儿的状态针对统治者来说,有的只是一种平和的状态。

LZ-Z13,宠辱,看起来指的也只是权力的获取,至于使用权力,很明显,还是可以用爱来为天下人。

LZ-Z14,看起来只是对于人心的约束,如果针对统治者,则还是在于欲望的节制,只是说它侧重在于让人不想起欲望,而不在于让人在欲望中进行节制,可让人有欲望,并要将欲望忘记之时,这本身就是节制。如果是让统治者去统治的政策指南,那就会变成如今众所周知的,愚民政策,当想必当时的民需要的也只是填饱肚子,况且老子并无说民就不可以受教育,如果不受教育,他又如何去忘记欲望,当顺其自然的时候,不正好是让民自然的由任着欲望?

LZ-Z15,让统治者们去想自然一样运用自己的心态,只有像自然一样随意不将强,才能更加有所成就,这不是让人彻底忘记欲望,而是让人不要被物质欲望所迷失,去实现人生真正的意义,而这才是真正的成就,想必这样的成就应该是让民休养生息,过着一般的物质生活。但老子不明白的是,人没有欲望,并不代表不需要欲望,当时机成熟欲望同样还会浮现,他没有考虑到的是人的本质。

LZ-Z16,老子认为,当官的要是不知节制欲望,那只会失之偏颇,这更像是将道理解为探寻生命的意义,而作为实现自我的官,要做的就是不动欲,但这样的道理,很将强。因为人死后不会动,所以人活着就要最好不动?很荒唐。

从前十六章,可以知道,老子的人生哲学应该是在人的本性欲望中适度,在人生意义中实现自我,只是他侧重的是当官之人,对于一般农民有的只是在适度中安乐死亡即可。对于节制,本身并不在他提倡范围,但实际上为了达到他的目的,必须提倡。品德并非不提倡,而是非常地提倡,但这只是针对当官的,对于农民看不出来,只能说任由他们,而在这样的任由中,他相信的人性不会太坏,是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