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临界点实验
《临界变革》的作者是美国的社会网络专家戴蒙·森托拉。
首先,作者发现,变革的扩散,确实有临界点。而且,他还给出了临界点的具体数值:25%。也就是说,当采纳人群达到目标范围内人群总量的25%时,变革会迅速扩散,最终影响整个群体。
他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来寻找临界点。这个实验挺有创意的,作者用取名模拟了一场观念变革。作者创建了10个独立的在线社区,每个社区有20—30个成员。实验的第一步是让成员们给照片中的人取名字,并最终达成一致。我们可以把这个步骤,理解成社区成员对某个观念达成共识。
具体做法是,让社区里的成员随机配对,并对一张照片中的人取名。如果两个人的名字恰好相同,他们会获得奖金奖励。可以想见,初始阶段配对概率很低。但是,随着有人偶然配对成功,并且在下一次配对中沿用这个名字,使用同一个名字的人越来越多。最终,每一个社区都就一个名字达成了共识。
这时,作者安排了一些研究人员进入社区,并且故意使用跟社区共识不同的名字。我们可以把这个行为类比成推广一个颠覆既有观念的创新产品。在不同社区,作者加入了不同人数的研究者,最小的占社区总人数的17%,最大的占31%。这些研究者在每一轮取名游戏中,都坚持不懈地用新名字。
结果,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在研究人员占比17%到21%的群体中,新名字始终没有扩散出去。几十轮的游戏对多数群体没有任何影响,他们遵循着既定的社会规范,完全忽视新名字的存在。但是,在研究人员占比25%的群体中,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新名字迅速扩散,并且最终代替了老名字,成为这个社区的共识。而在研究人员占比超过25%的群体,新名字都成功替代了老名字。
变革是否存在一个临界点?作者认为,存在。而且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数字,25%。也就是说,一旦人群中有超过25%的人采纳了这个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就会呈现爆发式的扩散。
[个人反思1]
听完这本书中的这个实验,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联想到的是班风建设。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只要班级中有25%的学生是认真学习、主动进取的,就可以引领整个班级的学风向着利好发展。同样,如果班里中有25%的调皮捣蛋者,就会搅得班里像个杂货市场。
所以,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要抓好可以起积极带头作用的25%的同学,并且逐渐让这个比率越高越好。同时要及时关注可能带来破坏效应的25%的同学,尽可能减少比率,让他们不能在班级里掀起风浪。一般而言,前者往往就是我们口中的优生,而后者往往被称为差生。凡事没有绝对,只是能积极自律的孩子,成绩自然也好很多,管不住自己的孩子,自然学习成绩堪忧。
[个人反思2]
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很多社会专家和心理学研究人员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的课题是《证明的必要性》。在数学中,要判断一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仅仅依靠经验、观察、实验和猜想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推理的过程就是证明。
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自己家校交流中,是不是也可以有很多可以设计的实验来实践操作一下?
从哪里着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