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智商没有情商的人,就算考上大学也没有出息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成长致富~
文/十七
图/《不一样的天空》
嗨!晚好,我是想在微梦小院当大哥的北望~
今晚一起来看看过稿作者十七的成长蜕变之路:
性格本身没有对错,大可不必因此困扰。就像有的人适合当商人,有的人适合当明星,有的人适合当作家......
——十七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看到人不知道打招呼!”她妈妈语气满是责备。
过年本是团聚欢喜之时,性格内向安静的小侄女却因为人多聚一起感到害怕。又因此被她妈妈当众责备,弄得小脸马上通红。
她憋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一下子就哭了。
看着这一幕,我五味杂陈。虽然已经长大,但是这种窒息感让我感同身受:“谁说做人就一定要热情奔放?这是道德绑架。社牛或社恐又怎样?我们没有必要去特意讨好任何人。”
社恐社牛反差社交
今年东方卫视春晚小品《找自己》中,管乐和小婉分别饰演同一个人“社恐”和“社牛”的人格。第一次见男朋友的朋友,主人公时而表现得十分健谈,时而表现得十分拘谨,两种极端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得很是精分。
对于这个小品,有不少网友表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种极度反差的社交模式,简直这就是我本人了!
跟熟悉的人在一起,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什么离谱的事情都能干得出来。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唯唯诺诺,不知道说些什么,气氛一度尴尬。
实际上,或许我们都是有“社恐”本质的,而“社恐”到极致就会被迫“社牛”。
比如看到那些真正阳光、自信的人社交时大方坦荡,谈话舒适,也会驱使我们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便不自觉地模仿他们, 但是又不能摆脱骨子里的怯懦,所以才会出现极度反差的社交现象。
你可以仔细想想自己会不会也有这类情况出现,即当别人说你社恐时,你会觉得也没有,毕竟跟玩得来的人能玩得很嗨。但若听到朋友说你就是个社牛时,你又会觉得也不算,毕竟面对不熟悉的人,你安静得像个哑巴。
那么,这些背后都映射了什么呢?
“社恐”源自内心恐惧
高中时期我绝对是个“社恐”,最常听到的是“你看那谁谁家的孩子,假期就知道出去打工挣钱,你就知道在家里蹲着。”
我家境不好,所以上学的时候,家里人特别喜欢那些年纪轻轻就知道出去挣钱的孩子,不喜欢我这种书呆子。
我也越来越恐惧家庭聚会——大人们最喜欢这时候进行攀比,大大小小、独一无二的孩子都能放在一起对比。
“你怎么不吱声,快喊人!”你的童年有没有被这句话支配着?
因为内向胆小,看到长辈我会怯懦得不敢张口。于是他们一遍又一遍大声提醒,仿佛在告诉别人我特别没有礼貌。
就这样,我越来越抗拒与人接触,越来越不自信,“社恐”就这样成为了我的标签。
就连我考上大学,举办升学宴时,某个长辈依旧评价我说:“只有智商没有情商的人,就算考上大学也没有出息。”
因为在长辈眼里,我是个“社恐”,不会讨别人喜欢,不会很圆滑地处理一些事情,这些都是我的罪过。
长大后,我一直在摆脱“社恐”这个标签。但我发现,有些“社牛”,他们的内心也不是完全强大,也会在某一些社交里表现出惰性,并且刻意回避。
我最“社牛”的朋友小黑,她虽然长相普通,但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大家都很喜欢跟她一起玩。只要有她在,气氛就不会冷场。
但是有一次,她在聚会中大哭,因为这场聚会中有两位很漂亮的女性朋友,男士纷纷巴结她们,让小黑备受冷落,处处被针对,成为别人的陪衬。
“就因为长得不好看,所以活该被耍着玩嘛。”
从那之后,小黑依然表现得很“社牛”,但是会十分在意自己的容貌,并且不再愿意扮演聚会中的“谐星”。
在社交中,有人害怕孤独,有人害怕尴尬,有人害怕拒绝,有人害怕冷落……有些人虽然表现得像个“社牛”,但是也有内心深处的恐惧。
“社牛”只是保护色
“你知道那谁谁,人家一边上大学一边摆摊,等毕业人都挣好几万了。”高中时代的唠叨一直到大学。
虽然脱离了家庭的桎梏,但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无处不在。为了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几乎大学每个暑假寒假我都在外面打工,就想证明自己不输别人家的孩子,也能够打工挣钱。
这期间,我干过家具销售、托管老师、收银员、售货员、推销员、操作工人,基本上学生能干的那些兼职我都干过。
渐渐地,我不再“社恐”,喜欢和身边的人聊天,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这是之前我没有接受过的。
他人的故事听得多了,慢慢地,我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被小县城的思维所局限。
我可以跟别人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也敢于向路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并获得名次。
就在我庆幸跟小时候的自己划清界限时,很快我又被打回原型。因为我发现,不论怎么伪装成“社牛”,在骨子里我依然“社恐”。
从“社恐”伪装成“社牛”,有些习惯依然无法改变,比如我的侃侃而谈,其实只不过是害怕冷场;比如说比起当面交流,我更喜欢通过微信交流;比如遇到熟人还是会远远绕开,这样就能避免打招呼。
我害怕别人看穿自己,所以我学会了伪装,隐藏起那个不受欢迎的自己,不再将自己真实舒服的一面展现出来,用“社牛”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成功者。
看起来我很“成功”,但也很疲惫。
我开始读懂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我们才会了解自己。”
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社恐”来源于我的脆弱,“社牛”来源于我的成长。不管是“社牛”的我,还是“社恐”的我,都是真实的我。
大学的时候,因为每天都在想着自己如何摆脱“社恐”,从而参加了很多兼职和集体活动,反而在学业上没有很好地提升自己,直到最后一年毕业才幡然悔悟——原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并没有那么重要,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取悦他人身上实在是不明智。
于是,最后一年我刻苦学习,没日没夜泡图书馆,终于考上了研究生。当时考虑家庭条件,我选择了奖学金最高的那所学校,在读书期间也能自给自足。
我是家里的第一个研究生,这让我以为在家庭聚会上,自己也会成为长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结果最后得到的,不过是一句:“你还有多少年才能赚钱养家。”
从前我因为“社恐”不被长辈们喜欢,好不容易把自己伪装成他们喜欢的样子,现在他们又以“学习无用论”讽刺我不能跟同龄人一样早早赚钱。
然而这一次我没有被PUA,也不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忧心忡忡。
因为我根据学过的知识,发现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是一些无知的人的劣根性。
至此,我不再在乎亲戚们的看法,而是更加专注自己。
毕业之后,我通过“荣归故里”计划回到家乡工作。
这时我已不再执着于自己是“社牛”还是“社恐”,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而只有意志坚定,不被他人左右,方能不断前进。
后来我才知道,我曾经也当过别人家的孩子:
高中时他们说:“这孩子真文静,不像我家的那么皮。”大学时他们说:“这孩子每个假期都在赚钱,我们家的只会玩手机。”研究生时他们说:“这孩子真优秀,每年都拿一等奖学金。”工作后时他们说:“这孩子真有主见,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真让家里省心。”
在我看来,“社牛”和“社恐”只是两种性格而已。而性格本身没有对错,大可不必因此困扰。
就像有的人适合当商人,有的人适合当明星,有的人适合当作家,有的人适合当科学家……
人生是旷野,而不是单一轨道。
不同的性格都会有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必压抑自己的本性。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有不同性格的人,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
热情奔放的人固然讨人喜欢,但是内敛稳重的人也值得让人信任,不要被外界的声音影响自己的判断,遵从内心,去做不被定义的自己。
以上,共勉。
十七,95后打工人,在逆境中茁壮成长,用真诚治愈他人,渴望被爱,害怕孤独。
北望观后感:看着作者一路改变,最终发现做自己最美,还是感到欣慰。其实,如果冷静下去思考,你会发现世间所有标准,都是人类自己下的定义。
可宇宙没有绝对的标准,退一步讲,你怎么知道那些被多数人认为的标准,就全是正确的呢?
所以,社牛也好,社恐也罢,都只是个人性格。如果人人都是社牛,又怎么区分“社牛”这个群体的存在?
这一生短短,活得像自己,你才是自己人生里最大赢家。
“一朵花,别评价,让它长大。”
号主介绍:
北望:比起当大哥的女人,更想当大哥。95年射手座潮汕女生,专注个人成长,希望你可以再开心一点。
编辑/北望
图片/网络,侵删
在这里,彼此成全,相伴成长。我是北望,90后射手女,正在努力成为自由撰稿人,专注个人成长,来一起变更好吧这里是【微梦小院】全网同名!
如果你觉得内容还不错,请动动小手指给个赞+关注,谢谢你啦!
如果您也是终身成长主义者,欢迎来一起抱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