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考试作弊闲谈

2021-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厂长

昨日高考结束,有新闻说一个武汉考生将手机蒙混带入考场作弊,把题目拍下来在一个叫小猿搜题的app上搜答案,此app第一时间举报,后来的处分就不细说了,我就考试作弊这个由来已久的行为谈一谈个人见解。

自隋朝到清末,科考制度浩浩荡荡上千年,算是给布衣寒门开辟了一条阶层跃迁的竞技通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也给封建时代坐拥天下的皇帝老儿选出不少各级管理员。今天的高考乃至各种选拔考试,其本质宗旨还是不变的,都是以考试优劣来选拔人才,抛开选拔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外,相对而言还是公平、公正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古人对科考成功的种种经验与效果的总结,令人心生向往,诱使着多少人十年寒窗,至少只要悬梁刺股、寒窗苦读,那明晃晃的仕途还前眼前不远呢!不仅洗雪了寒苦屈辱,说不定还能做个乘龙快婿,博取个封妻荫子的功名。平民百姓在此方面也不妨痴心妄想一番,更要付诸实践!

教科书上有范进、孔乙己等典型的科举悲剧形象,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追求科考的脚步,不能动摇考试的根基。既然成败与否在此一役,临时抱抱佛脚又不能真寄希望于菩萨身上,这个时候就求助到旁门左道上去,作弊就此应运而生了。古人作弊的方法比较原始,一是替考,二是夹带。替考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毕竟能花的起钱请高手来考试的确是少数。古代没有身份证更没有证件照,但官家也有应对替考作弊的措施,比如写上体貌特征,比如,宽脸、白须、或额前有痣等特征,考前对照检查。唐时曾有记载,“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连官都有人替当,何况考试!十人里面有三四个替考的,这个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再来说夹带,夹杂着资料混进考场,夹在哪里呢?按照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的描述,是把夹带的内容写成蝇头小字,藏在干粮、笔身、蜡烛或砚台里,或者藏在身体某个部位夹带进考场。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古时候的考场情况,古时候的考场环境相当恶劣,可不像今天的考试教室那样宽敞明亮,大夏天考试的时候还有空调。例如江南贡院,每个士子一个暗格,站都站不直,跟个猪笼也差不多。上面按照千字文上面的文字依次排列下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多少士子的梦想从这里出发,又有多少士子梦断此处,《儒林外史》里面周进跟人做生意到江南贡院,突然眼前一黑,一口老血喷薄而出,晕了过去。他那是心有不甘啊!

官方对付夹带也是简单粗暴,直接搜身,这个过程还有个雅称叫“符验”,凡要进入考场的考生都得先过这一关,不过有那么些个骨子傲一点的心里会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岂是随便让你搜身?”在封建社会,为了保证公平公证,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但毕竟“裂衣袒体,非待士之礼”。到了金人那里,想出了一个妙招。在考试之前组织一场洗澡,让考生在进入考场之前,根据朝廷的安排,统一进行沐浴更衣,换上轻盈的便装,连一个兜也没有。不仅避免了搜身的尴尬,还能让天下学子在考前放松一下,实在不失为好计策。

今天科技如此发达,考试作弊的花样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泰国有个电影叫《天才枪手》,据说是改编于真实案例,作弊手法高超精妙绝伦,简直神乎其技!列位看官自小考试以来,都有听过哪些新颖的作弊法子,不妨在底下留言,聊以互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