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比对学习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43】诚身明德,至诚无息。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17人  唐松涛经营实学

【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陆原静来信说:“气质美好的人,明德尽显,缺点都融化消失了。怎样才能做到明德尽显呢?如何才能让确定融化消失呢?”

       王阳明回复说:良知本来就是自明的,无处不明。气质不美的人,缺点多,障壁厚,很难开明。气质美好的人,缺点少,没什么遮蔽,稍微下点致知的功夫,其良知就会晶莹剔透,一些小的缺点,就好比是一锅汤中飘进几朵雪花,也做不了蔽障。这本来就不难明白,你之所以对此有疑惑,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你不明白“明”字的含义,总想找个东西去“明”,觉得自己要做具体“明”的事;第二个是你有贪巧求速之心,总想快点实现,太多意必的成分。我曾经跟你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就是诚,你只要做到诚心诚意,问自己诚不诚就好,这才是明,不是朱熹所说的明善那么肤浅。

       从王阳明的回答,我们知道明德的核心是诚身,诚身就是致良知,我们这样去做了,自然明德尽显,没有个捷径说是直接明德的。另外,我们不要想着自己这样去做了,就会肯定有想要的结果,这就是意必之病。既然我们打算致良知,就得至诚无息,不期必,不焦躁,笔直往前走,这本身就是一趟人生的伟大旅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