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字当头》系列(1):“我”觉醒:九一妙心
序
“自我”这一主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探讨,都会感兴趣。生而知之、学之者,极少。我之所以学之、研究之,是因为“困”。很多人不学、不感兴趣甚至觉得不需要,是因缘未至,尚且无困;抑或困而不学。
关于心性的东西,不容易写清,因为它本就是相对抽象、模糊的。而且需与现实经验结合,方能落地切实。此系列也仅点到为止。
这几篇文章是近期以第二期哲道论坛为契机所写。从前也写过这一主题,今后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还会一直进行下去。相信随着人生历练及体悟的加深,看法也会不断修正、完善、丰富,继续推出新文。
“我”觉醒:九一妙心
1
什么是九一妙心?
九一妙心(或九一主义),是李天命在《哲道行者》天人学部分提出的一个概念。据说可以用来对治自卑。
其中,“九”和“一”,分别指考试时自己考第九,别人考第一。九一妙心最经典的表达是:虽然我没有别人的第一,但是别人也没有我的第九。
2
这句话怎么克自卑?
粗看这句话。假如考试成绩公布,我考了第九,我同桌小明考了第一,且小明在我面前得意洋洋。这时倘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虽然我没有小明的第一,但是小明也没有我的第九。”甚或我当面对小明说:“虽然我没有你的第一,但是你也没有我的第九。”那么,我随后得到的反馈——无论来自我内心还是来自小明——大概都是一声冷笑,“谁稀罕你的第九!”
更进一步,将事态推向极致——假如我们班就九个人呢?也就是说,我考了倒数第一呢?这时如果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虽然我没有小明的第一,但是小明也没有我的倒数第一。”甚或我当面对小明说:“虽然我没有你的第一,但是你也没有我的倒数第一。”怎么样,是不是很可笑?是不是有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者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
所以,这句话何以能破自卑?
3
这时或许有人会表示,他可以用这句话克自卑。他的观点是:第九是独特的。每一个名次都是独特的。小明虽然考了第一,但他没有我独特的第九。
哦,独特性……可是,我们会质疑:如果班里还有个小红和我考了相同的分数,并列第九呢?岂不是就取消了我的独特性?
他或许会反驳说:在人生层面,不存在相同分数的情况,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或事物。比如,我的指纹是独特的;我的基因是独特的;我的相貌是独特的;我的经历是独特的。即使有长得相似、经历相似的人,也不会完全相同。差异性是绝对的,所以独特性是绝对的。因为独一无二,所以珍贵。因此,我的珍贵性是绝对的。
坊间教人克服自卑的,有指向这类方法的。这是试图用追求“独特性”取代追求“优胜性”的一种方法。不求最好,但求特别(“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这种方法相较于一般追求排序的人我比较,有其先进之处,它使人的意识从一味的纵向竞争,拓展至横向的关注个性、多样性。不过,这种方法也有弊端,此处只简述一二。比如,虽然“差异是绝对的”看似让人不需要作为就可以安心于自身的独特与珍贵,但追求尽可能大的差异却是人不遗余力的目标,因为正是差异定义了“我”。所以,此法可能令人更在意他人,沉溺于人我比较,陷入心理动荡。不能撞衫,不能撞脸,不能撞名字,不能撞性格,不能撞思想……凡是与我的特征接近或类似的东西,都对“我”产生威胁,威胁到“我”的存亡。或许,有些人不做此追求,仅凭“差异是绝对的,我是绝对珍贵的”就能自我感觉良好,但又难免落入自恋、自大。还有,此法在某些情况下恐怕难以奏效,因为有些独特让人感觉不到有多珍贵,像是“倒数第一”、“痴呆残障”之类。
这种用独特性来建构自我的方法(姑且称为“独特法”)与一般用优胜性来建构自我的方法(姑且称为“优胜法”)一样,是在“我所”(我的所有物)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用“我所”来确立“我”。只不过,“独特法”的思路是:用“我所”的独特性,来决定“我”的独特性,从而确立自我。而“优胜”的思路是:用“我所”的优胜性,来决定“我”的优胜性,从而确立自我。
但九一妙心要指引的,并非“我所”层面。九一妙心的确也在强调一种“独特”,但它与独特法所强调的独特不同。
4
九一妙心说,“我虽然没有小明的第一,但是小明也没有我的第九(或倒数第一)。”
此处,不是因为第九名次的独特,而让我独特。恰恰相反,因为第九是“我”考的,是“我”这个主体发生的一件事,所以第九才重要。而小明的第一,虽然在比我的第九优异,但那是别人家的事,不是发生在“我”这个主体身上的事,所以对我而言,也没有我考了第九乃至倒数第一意义重大。就算还有个小红和我并列第九,她的第九是她那个主体的事,我的第九是“我”这个主体的事,是我的世界里发生的大事,彼此也没什么冲突和干系。
九一妙心要唤醒的,就是这种“主体意识”。它不在“我所”层面解决问题(比较优劣,追求排序;或比较差异,追求独特),而是来到“我”本身。当来到“我”这个主体层面,人和人(比如我和小明)之间是不可比较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里的圆心(或主体、原点、中心、第一身)——我是我世界的圆心;小明是他世界的圆心。“圆心”这一相同属性,决定了我和小明在“我”这一主体层面上的性质相同。圆心和圆心,不存在谁更“圆心”一些。
每个人的主体“我”之于他的世界都是独特的(圆心),而这种独特是人人相同的。因为主体“我”的相同性,所以不可比;因为主体“我”的相同性,所以人不会自卑,也不会自大(我是我世界的圆心,小明也是他世界的圆心)。
人一般习惯在“我所”层面,于有差异、可比的事物上做人我比较。九一妙心则提点人们提升到主体“我”的层面,看到那无差异、不可比的存在;看到自我在终极意义上的珍贵价值;看到在主体层面上人我无差,不卑不亢。
******
【附】
另外,还有几点想说。
对于主体“我”,是要重视体悟,但同时又不能过于执迷。因为主体是相对“空”的,一味“往里走”,向圆心深入,容易落入玄虚、自大。所以,自我觉醒后,便要“往外走”,要发展“圆面积”,用“我所”来体现“我”,即用“有”来体现“无”。
或许有人觉得,李天命讲九一妙心就是越来越“往里走”,越来越玄奥,讲至类似佛法的“觉”。但李天命去研究、追求,有他的境界、基础,他有广阔的“圆面积”,有强大的理性思考能力,他讲天人学是有思方学做基础,是从思考来到思考之上的。可一般人不同(起码我不同)。
再有,对于主体“我”到底是什么,不同人可能会有理解、定义上的细微差异。比如,有的人将主体“我”定义为“觉”本身,空无一物,而将信念一类归入“我所”,算作最贴近主体“我”之物。但有的人认为,主体“我”不全为空,将信念一类也列入主体的范畴。凡此种种分歧,争论的意义不大,不必过多花费精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