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脑》读后感2

2023-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凡世炼心

在读这本书的第一遍时,因为我抱着对第二大脑袋期待去读,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与自己想象中的不同,没有按照我的思路来,所以写《第二大脑》读后感1时完全持批判态度:第二大脑怎么可能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事物呢?

这两天,想法发酵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能感受到自己原先的想象才是空中楼阁,而且认知壁垒过于坚实,所以不能正确认识这本书。

因此,我再次以开放的心态去读这本书,发现作者的思路和自己的想法有几点不同。

一、两种创新

创新就是建立连接;发现别人之前没有发现的关系,就能产生创新;让已有的知识网络再增加新的连接节点,让这个知识网络更加立体,更加丰富。

以前在我的概念中,从0到1才叫创新。实际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从1到无穷;绝大多数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有生存的土壤,通过日积月累、由简入繁的力量而来,是我过于理想化。在想通这个问题后,我也能接受书中的观点了。

二、想象和现实

几千年前的古人肯定想不到,顺风耳是以手机的形式出现在人间。

手机的出现并非偶然,一方面因为人类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它不但要能够发信息,还能打电话,要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连;另一方面,它是在人类已有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上,被一步步创造出来。

由此可见,想象和现实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创新和现实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导致了新发明的产生,所以创新并不是神秘的事情,想象也不神秘,都有现实基础。

就算是表面看起来,过于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有现实的生活基础的,所以《第二大脑》这本书应该弥补了我们关于未来智能人的想象和现实中间的差距,让想象更加合理。

这本书在脑科学领域和认知领域的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总结出第二大脑该具备的功能,当然书中的内容可能不完善,但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做出来的人工智能将更有效的协助我们做很多决策和决定。至于第二大脑最终将以什么样魔幻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是以后的事。

三、第二大脑

(一)第二大脑的必要性

如果只读不写,大脑很快就会遗忘,也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懒惰,而第二大脑最重要的作用就像纸一样帮助大脑进行思考,所以第二大脑的存在很有必要。

(二)第二大脑如何思考

所有的信息都是别人思想的结晶,如果不进行处理,大脑将会一片混乱,本书介绍了处理方法:复述、仿写、卢曼卡片盒和改写。

这些方法都强调将别人的思想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大脑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通过一遍遍改写,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出不一样的创新。

三、脑机融合

脑机融合基本原理是第二大脑存储记忆资料,而人的生物大脑遇到问题时,根据标签或者图谱去查询,找到相关资料之间相关的联系,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脑机融合中生物大脑和第二大脑配合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原理,和计算机随机存储器和磁盘存储器的配合非常类似。

磁盘器空间大、速度慢,但能存储大量信息;随机存储器空间小、速度快,运行时可以调用磁盘存储器里的大量信息。

四、未来畅想

(一)第二大脑让人类过目不忘,不必再死记硬背,可也因为第二大脑的存在,人类的思想也许会变得过于懒惰,因为人类可以按照第二大脑的推荐算法去生活,它推荐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杜绝了新的可能性。

(二)第二大脑是理性的,会引导人们忽略感性。

很多人类的情绪是无法描述、无法记录,所以,第二大脑倾向于理性知识的传递,将可能导致人们越来越崇尚理性,将感性部分压制得越来越低。

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趋势会变得越来越理性,都觉得不应该思考那些感性部分。可是那些被刻意压制的感性才能让我们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些生命中最美好的所在。

(三)第二大脑会让创新断层。

施一公是中科院院士,在《自我突围》一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剖析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区别。

首先,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训练让人终生受益。在普林斯顿从事科研时,在应试教育思维下,他主动选择有稳定预期和丰厚回报的科研课题,很快取得丰硕成果,在从1到正无穷的领域做出了很多创新,迅速建立了学术声誉。

但是,应试教育也紧固了他的思想。在年纪轻轻就到达职业和职称目标终点的时刻,他反思自己的科研之路,意识到自己在求学和科研过程中,缺乏冒险精神。他潜意识回避了高风险的基础前沿课题,也就是那些从0到1的领域,而是挑战那些容易做出成果的领域。他是在做出了一定学术成果之后,才去挑战那些基础前沿的领域,从而取得更高的成就。

可见,在创新中,若从1到无穷的领域是可以靠重复训练和理性研究就能取得,而从0到1的领域则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才能取得。

在我看来,第二大脑只能做从1到无穷领域的创新,但从0到1的基础前沿领域的创新却被忽略,或者说那些人类从未探索到的方向会被忽视。

所以,第二大脑可以代替人类做出很多创新,但是它也断绝了人类思想的很多可能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