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专题

7-杂阿含经的经文结构

2018-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晋陵路边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构成杂阿含经的每一部经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序号,在经文的顶部,标记了各经的次序;二是序号下面的经文部分。经文部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传说在佛陀去年之前,阿难尊者问佛陀结集佛典时经文怎样开头,佛陀说用“如是我闻”。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是可疑的,这显然是结集者为了显示佛典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使用“如是我闻”作为写作的约定方式。“如是我闻”表明,经文不是佛陀本人亲手写成的,其内容也没有经过佛陀的亲自审阅。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都是佛陀去世之后成型的,是弟子们对佛陀生前言行的记录。这类似乎于儒家经典论语,论语同样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生前言行的记录,不是孔夫子本人亲自写成的。毫无疑问,佛陀生前的言说极多,对这些言说的取舍取决于结集者的见地。因此,佛经首先反映的是结集者对佛法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否完全契合佛陀的本怀是难以考证的,正如论语能否完全反映孔夫子的思想也是有争议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次佛典的结集,都代表了当时佛教界对佛法的共识。由于佛经必然会受结集者的影响,因此,对经文持谨慎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警示学佛者不仅仅要站在历史共识的基础上理解经文,还要考虑到这种共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更进一步去思考佛法的可能性,理性是通往佛法的桥梁,唯有勇气和智慧才能成就学佛者。

在很多资料中,很多传法者解说“如是我闻”时会过度挖掘其内在所谓深刻的含义,死扣字眼,过度解读。我们反对这样的读经方法,在学习杂阿含经时,提倡用文字的字面意思来学习佛法。佛经是为了传法而制定的,它的用词遣句必然要考虑绝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不会写得那样深奥,或者使用象孔子一样的春秋笔法,佛经文字的浅显易懂是它的最重要特点。不拘于具体的字眼,从文字最基本的意思学习佛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往往被学佛者所忽略的。

 “如是我闻”之后是经的正文部分,除极少数经文外,每一部佛经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因由分,这是经的开头部分,用来交待本经的缘由,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杂阿含经各经中的因由分通常是很简洁的,通常只交待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也非常少,对于佛陀讲经的原因也很少涉及。

第二部分是正宗分,这是经的主体,某经想要阐述的内容都在这一段。

第三部分是信受分,这是经的结尾部分,通常是听闻佛法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