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读史逍遥游

老子|第66章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2023-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第66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了让统治者能够施行合乎大道的统治,老子实在是苦口婆心,从各个方面进行劝导、教育。在上一章,老子希望统治者不要以智巧治国,能明白以智治国是对国家伤害、不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福分这个道理,那就是具有深厚的德行了。

如何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老子认为,统治者首先得有宽广的胸怀,能容得下所有百姓的需求并妥善处理它。你看看那些大江大河,看看海洋,因为能够愿意并善于接纳所有的溪水河流,从而能够成为“百谷王”。因此,你要想当百姓的领导者,想带领百姓去做事情,你首先得在心里尊重百姓,言语上谦虚,如老子在第39章讲的侯王自谓自谓孤、寡、不谷,把百姓当作老师,甘愿做百姓的学生;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不但不能与民争利,更要为百姓的生活着想,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那么那些圣人是怎么做的呢?圣人处在上面的统治地位而百姓不觉得受到压迫,在百姓之前而百姓不觉得受到损害,所以天下人都乐意拥护他而不厌弃他。因为圣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争。

统治者除了要对百姓谦虚,对百姓尊重,还要以百姓利益为重,凡事先为百姓考虑。这两个方面,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老子关于本章的论述,应当是以古代传说中的圣人的事迹而有感而发的。

根据《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当年帝尧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在这种情况下又没有合适的人选去治水,没有办法之中帝尧便任命崇伯鲧(即禹的父亲)治河,后来因“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而被舜派祝融殛死,传说“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与此同时,帝舜使禹继鲧之业。禹因为其父治水不成被舜陷害的前车之鉴,故而“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降临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并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如果我们把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事迹来支撑老子的观点,也未尝不可。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受封鲁侯,不就国,留辅周成王。周公儿子伯禽就国,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现今成王的叔叔,于整个国家也不是身份轻贱之人。但是我尚且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去人才,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可以自己的身份轻慢士人。

我们再引用《史记》中关于吴起的事例来说明“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道理。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是卫国人,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之一。吴起初为鲁将破齐兵,后入魏为将。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