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学殿堂紫水晶书院•文思飞扬(散文、随笔、杂文、评论、科普、日记……散文

我们都很奇怪!

2019-06-15  本文已影响495人  return2ok

       最近在网上乱逛,看到央视名嘴李咏、武侠大师金庸相继去世,各种朋友圈、微博被刷屏,各种截图,截屏,大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悼念,开启了往事追忆模式。金庸的离去,就仿佛我们的青春,也一起消逝了。在金庸描绘构建的那个妇孺皆知的金庸宇宙里,在他为世人留下的那个武侠世界中,我们甚至都数不清,金庸写下了多少真英雄真豪杰,多少的爱恨情仇。金庸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别样的江湖。而李咏的离开,再也没有《非常6+1》这个为大家带来无数欢乐的节目,这了与一代人的记忆。

       不仅仅是追忆金庸、李咏。顺带着,我们也在朋友圈配个感人的图,很忧伤的感叹着追过的球星退役了,曾经看过的漫画完结了,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某本书的作者去世了,某个崇拜的偶像消失了,最后还得出一个感伤结论:童年的坐标没有了。

        这些追忆让我又想起了与朋友的一次交谈。前段时间,一位社区老奶奶去世了,这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奶奶,所有在外工作的人基本都赶回去参加了葬礼,也为了见她最后一面。朋友回来给我描述葬礼场景,几年不回家的人都赶回去了,每个人都很伤心。回去的人都买了很多的香烛、纸钱、鞭炮。从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鞭炮不断,还给老奶奶置办了很多衣服随她烧去……对此,我问朋友:“老奶奶在生的时候,有几个人隔三差五给她打过电话呢,又有几个人逢年过节去看过老奶奶,陪她聊聊天呢。”朋友未回答我,但他的表情,变得很复杂。

       我们为什么总喜欢这样,总是在人故之后才想起悼念惋惜,遗憾没有过多的接触和关心。感叹时间的无奈,岁月的无情。人故之后,再多的香烛纸钱,再响的鞭炮,逝去的人也感受不到,这些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罢了。或许大家也并不喜欢这样,只有在真正永远失去的时候才会刺激我们真正的去思考。然而,此时想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了,只有徒增伤感与回忆。

      这个世界似乎就是这样,我们总是在人故之后才会去思考他存在的意义,肯定他的价值,承认他的贡献,然后给他安上五花八门的称号,供后人瞻仰。而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却总是被人所忽视。曾几何时,小的时候,大家都很迷惑,你是否也曾问过家里的大人:人死了给他评为某士,再追加评个几等功,还有追加某某称号什么的,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如果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习惯,那我认为这是个急需进化的坏基因。从一个相对自私的角度思考,我们的一生,希望我们都能有作为,奉献社会,同时也能得到社会的肯定,朋友的信任,爱人的陪伴,家人的关怀。如此,一生方是完整的,愿我们都能成为别人人生中不遗憾的一部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