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基本修养

2022-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路的路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认为,作为一名君主,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素质,即所谓“仁”、“明”、“武”。

“仁”,司马光说帝王之仁,并非指平日里温和慈祥,而是要有德被天地的大仁,要“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

兴教化,不仅仅指教育,还包括社会风俗建设,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

修政治包括澄清吏治、加强法制、建设制度等,相当于现在的党风廉政建设。

养百姓、利万物,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那经济发展、物质条件也得跟上,相当于经济建设。

“明”,司马光认为,帝王之明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明察秋毫”之明。

如果事无巨细,一个帝王都能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这恰恰是司马光反对的。因为帝王之下有百官,每一样具体的事物都有具体的官员负责。具体琐碎的事务,就交给百官去处理,帝王要把要眼光放远,腾出手来规划大蓝图。

所以帝王之明,要从大处着眼。帝王之明的第一个表现,要懂得真正的治国之道,在大是大非上坚定立场。

第二个表现,就是你得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国家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帝王治国如同医生看病,要针对这个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开药方。

第三个表现,对于身边官员们的忠奸愚贤要能明辨。具体的事务可以交给他们去管,不必事事插手,但对这些人本身的素质要深入了解。

除了仁和明之外,帝王还有第三项素质:武。

帝王之武不是蛮狠暴戾,而是根据道理对每件事做出准确而坚定的决断,不受奸佞迷惑、影响。

历史上能做到仁、明、武“三项全能”的帝王少之又少,偏备其中一两项而缺失其余者却多见。有时候这种偏备是非常致命的。比如,帝王的决断要建立在明的基础上,决断的导向要仁爱、爱人。但有些帝王很仁厚,却不明,也就是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汉宣帝,整体上在仁、明、武这三点上做得都还不错。但他的儿子,也就是汉元帝,却是仁而不明、明而不武的帝王典型。

因为汉元帝在用人上不明,受奸佞所欺。还在很多是非明白的事情上,不能据理而断,受人牵制、摆布。所以在“明”和“武”两大素质上都出问题。

例如:汉元帝即位以后多病,认为宦官在朝廷上没有党援,可以信任,所以就委任宦官石显和弘恭负责传递外廷信息。外界的事想让汉元帝知道,往往需要通过石显禀告。石显就凭借这一点窃弄权柄,成为外廷官员不敢得罪的权势人物。

由于汉元帝的用上不明,对事情不能做出准确而坚定的决断,导致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被佞臣石显和陷害,含冤自杀。

由于汉元帝识人不明,决断不清,汉朝也逐渐走向衰弱。

今天学习总结:

1、皇帝常有,好皇帝不常有。

2、自己是好皇帝,而自己的儿子不是好皇帝,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个人成长的问题。

3、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放在今天也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