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随想
妹妹从新西兰回来,我们一起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时光。
之前我已经成功的安利了得到APP给她。
她人在新西兰,但跟我一样,开始在得到上听书,听专栏。
一次我们交流,她说她很喜欢卓老板聊科技。
然后我就告诉她,卓老板聊科技的第一季在喜马拉雅上有免费版。 我顺口说,不过第一季有个不好,动不动就是半个小时以上。
我只是随口一说,但她却非常惊讶。
她不由自主的瞪大了眼睛,脱口而出,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天哪,她一直觉得以前罗胖一讲就是四五十分钟,把一个观点说得深入透彻,那才真的听着过瘾。她觉得非常好。 她多少还觉得现在只有最多15分钟,实在是有一点偷工减料的嫌疑。
你看,一个观点才刚刚说了一点,就没有了,详细的再说说呗。心底里还在想,罗胖难不成是开了公司为了赚钱,所以才这么干的?
于是这次,她*居然*听到有人,而且还是她非常了解的姐姐说,第一季不怎么好,动不动三四十分钟,她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惊讶。
她的惊讶让我也非常的惊讶。
一个观点说清楚就行了呀,需要这么拖拉冗长吗?哪来那么多时间听他细细的碎碎念?
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两个在时长的感受上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
然后我们俩探讨了一下,都觉得估计是她在新西兰的生活节奏太慢了,周围的人也都很悠闲,不像我们国内,人们都在高速运转,还时不时的想找点鸡血自己打一下。
而罗胖的得到公司,其实是为了更多的适应中国市场,像我这样的人的需求。
所以给我妹妹这种时间宽裕的人的感觉是,才十几分钟实在是蜻蜓点水,不够过瘾。真的不是在偷工减料吗?
因为她的惊讶,我才忽然意识到,或者说忽然开始想,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我为什么会觉得,30分钟以上就不好了呢?
仔细回想一下,我觉得每天听本书的二十几分钟,似乎已经是极限了。我听的时候,最能够接受的,就是十分钟左右的专栏内容。
事实上,我正常的是用1.5倍速来听,十几分钟的专栏,在十分钟之内肯定能听完。
不过我一共订了11个专栏,就算加了倍速听,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像李翔的知识内参,有的时候就放弃听了。
还有名家大课,一般不会每天跟着听,而是攒够一个星期一下子听,感觉这样更合理,虽然其实并没有仔细规划过。
我和妹妹共同生活了近20年。后来各自上大学,结婚成家。但我们是真正的姐妹,超越了最亲密的朋友和闺蜜。
我们同样都喜欢得到的专栏,同样喜欢卓老板聊科技。但对同一个时间段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我所能够想到的,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心态的不同。生活的节奏不同,导致对时间的感受不同。
在我看来,在中国,这种每个人都匆匆忙忙,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效率的时代,处在一个有目标可以奋斗的时期,实在是太幸运了。
这难道不是一个社会充满了活力的表现吗?也许这说明我有一颗年轻的心?或许生活有很多困难,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我喜欢这种方式,这种状态。
这种不停的需要做什么的感觉才是活着的感觉。
这种远方有一个理想,一个或许可以达到的目标,才是希望的样子。
而在我妹妹的感受里,享受着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海洋沙滩,悠闲的生活,平时照顾照顾孩子,还有时间自己学习学习,陶冶情操,思考人生,这难道不是一个人应该过的,最好的生活吗?
不过我很庆幸,我们俩似乎都对自己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
都觉得对方的人生很不错,虽然自己未必想变成那样。
然后我们都为对方的满意而满意,暂时放下了因为远隔重洋,牵挂彼此而带来的一点点忧思。
或许这一切其实是我们俩的认知偏误,因为人总是不自觉的高估自己。
有的时候自己无法改变,就只能接受,最后从心里认同,被环境所改变。
或许我们俩换一下,还是会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很不错。
好在,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会降临。时间的长短、快慢,不影响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