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2018-04-27  本文已影响14人  清风且徐行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文人写山水游记多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赤壁赋》。看看他又借此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感?

二、教学目标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一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二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三、作者简介、创作背景

提起苏轼,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情况。非常好,在这里老师有内容补充,此文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在这期间,苏轼浪迹山水之间,与樵渔相处,为亲友所弃。

四、正文讲解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看同学们读的都非常的投入、很有感情,哪位同学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读给大家听?好,最后排这位男生。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同学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有没有同学能点评一下。穿黄衣服的女生,你来点评。嗯,他读的声音洪亮,非常投入。但是,有几处字音读错了。你能纠正一下吗?非常准确,请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个重要的字音一定要注意。同学,你再来读一遍这几个字音。

2、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听录音,注意重音、节奏、情感。

我看同学们还沉浸其中,现在请同学们以刚才的这种态度,大声朗读这边课文,一定要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和节奏。

嗯,非常好,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

男同学读的气势雄浑、阳刚有力,给你们点赞。女同学读的声音洪亮,请按细腻,更胜一筹。

3、同学读的都很好,看来预习都非常的到位,现在,请老师就来检查大家的字词和翻译。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老师提问,同学们回答。非常好,在这里老师强调几个。

渺渺兮予怀,是诸位倒装句,即“予怀渺渺兮”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里都是使动用法,表示使……起舞、哭泣

此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而,表示承接,表示并列,表示转折的句子。

2、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位同学,“于是饮酒乐甚”,体现了“乐”,很好。中间同学,“托遗响于悲风”,体现了“悲”,非常准确。 最后面同学,“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不错。 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抓的很准。 

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综合这几位同学的答案,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就显而易见,也就是从“乐——悲——乐”的过程。 

3、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感到乐呢,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这位同学,时于事相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这位同学,景色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这位同学,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三个方面,良辰、美景,以及他们带给的/。

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此时此景,客为什么由乐转悲,请根据第三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课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现出了这个意思。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课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明了生命短暂也是悲哀的。 

客的回答是一个永恒主题:感慨人生苦短。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

5、 分小组讨论,苏轼水月为比,阐明了怎样的这里? 

以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为比喻。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绵延不绝。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周而复始,始终无所增减。

从变的角度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所以不必为人生短促感到悲伤。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

六、小结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面临何种挫折、困境,他都能保持这种乐观和旷达。这也是苏轼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课下的事情,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的题目。本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七、板书

情感:乐 良辰美景

          悲  人生短暂

          乐  万物皆变

性格:旷达、乐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