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散文读书

《借我一生》余秋雨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4人  时光如简

鲜衣怒马少年时,游曾说,身已老。

《借我一生》余秋雨

很久没有真正的静下心去读一本书了,花了半月左右的时间,终于把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读完了。读完此书之后,内心久久的不能平息。

纵览《借我一生》这本书,也可以看成是秋雨先生的自传。文字或许只是一种记载的承载体,但记忆以及经历则是一个人内心沉淀稍加过滤之后留有的纯净之水。仔细想来,喜欢秋雨先生,则不无道理。原来先生是那么一个有内涵,值得我去学习之人。

历史或许已经遗留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但并不代表昨天发生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与此相比又是何等的值得庆幸。在文中,我了解了秋雨先生的家庭背景,以及带给他人生启迪和重大影响的那群人。

祖母无名,只知道她姓毛,竟然是这位谁也不知其名的老太太完成的。她是全家真正的家长,一个截取她任何一小段历史都能充分诠释英雄主义的女人。她三十几岁就死了男人,独自抚养自己的十个子女,然而这没有把她压垮;因为疾病,因为革命,因为自杀,老人陆陆续续地失去了九个孩子,她伤心至极,但是活着的人总要承担一切,她深知她不能垮,这个大家庭还需要她来支撑,是信念,是骨子里的一种硬气,她没有垮掉;唯一的儿子不停地遭受迫害,全家的生计都要靠两个女人来维持,而一个就是七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她依然没有向困难低头。她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独自一个人回到乡下。祖母休整好房子,让它可以容得下一个大家庭居住,她相信,只需经几年努力,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七拐八弯地调回老家,重组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庭。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雄才大略,祖母要在半个多世纪前自己初嫁余家的房舍里,调动起她最后一点影响力,为余家寻找一条退路、筑造一个归巢。

  父亲余学文,是余家唯一的继承人,在身心极端受到迫害的时候,他几次打消自杀的念头,原因是不能让妈妈失去最后一个孩子,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时得了糖尿病,后来又突然并发急性肝炎。医生说,这两种病正好矛盾,无法治疗。医院下了好几张病危通知,父亲也被移到了太平间隔壁的一间房子里,那里没有医疗设备。后来,父亲奇迹般活过来了,除了一个姓姚的中医的边缘性实验,还有意志的力量,父亲的求生意志主要是放不下家人。

纵观父辈一代人,对余秋雨先生而言,有着极深的影响,以及在文中后半部我们不难看到。正因受祖母,以及父亲等家人的影响,才成就了他的性格,成就了他此后人生的事业以及文学成就。余秋雨,一个在文革中甘愿沉寂内心用心做事学习的文人;一个颇受争议的学者;一个渴求找到全世界文化精神层面上的真正的公正的作家,一个为了研究中华文化而乐于献身的文人。他的一生,波澜却不惊,在不平凡的岁月中,广览博书,阅历丰富,文笔喜人。在他五十多岁时,为了研究中国的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渊源,不惜年迈,进行一场与文化有关的长途之旅。每天面临未知的艰辛,仅仅走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就历经了沙漠风暴、恐怖主义的极端分子等情况,可以说处处危机四伏。就这样,余秋雨在万里历险间获得了有关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感受。

或许我们很难读懂一个人内心时时刻刻的想法,但是在文字的传承记载之中,我们可以伴随着秋雨先生一起游览与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史名迹;我们也可以在秋雨的文笔带领下,一起研讨世界文明历史的渊源。岁月可以带走很多很多关于昨天的幸与不幸,但文字则可以为我们保留一份内心的沉淀。

在秋雨的文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这样一群人,一群伪学者,处处煽动那些莫须有的问题时时去声讨一个对文化,对历史,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有着极大包容宽恕之心的文人学者。看到此处,则是多么的让人感到寒心,文革带给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阴影,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错与对都要时时刻刻彰显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样不免让我们影射到当下,自己内心的嫉妒不满的人,时时会栽赃诬陷他人。

读完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我们很难想想,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为了自己的信仰,时时抱有自己内心的信念,是何其不易。然而,余秋雨先生做到了。对于眼下的自己而言,这何其不是一种鞭挞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