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别慌!那些不会被人工智能时代淘汰的人,都有这些特点

2019-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斑马读书

说到“简史”,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即使没有读过“简史三部曲”《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今日简史》,你也一定听说过这些书。

“简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简史”并不是指“简单的历史”,不是编年史或者单纯的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简述,而是“从大量的历史现象事件中抽象出来的发展逻辑”。《人类简史》讲述的是过去的发展逻辑,《今日简史》就是当下的发展逻辑。

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你一定爱读的人工智能简史》这本书。

顾名思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也就是“从大量的人工智能历史现象事件当中抽象出来的发展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山本一成,是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所开发的日本将棋程序“PONANZA”,和我们熟知(听说过)的“阿尔法狗”、IBM公司的“深蓝”,成为人工智能史的三大标杆。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人工智能?

因为它早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并将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未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已经很常见,比如人脸识别。(话说本公司早上打卡都应从刷卡变成了刷脸,代刷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同事之间都做不到互帮互助了,甚是遗憾……)

英国科学家团队在2019年6月14号,发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只要一张人脸照片,AI就能生成说话唱歌视频,他们用此技术,制作了爱因斯坦讲话的视频。这个技术甚至还能为说话人模拟喜怒哀乐的情绪。

就在前几天,“警方用AI找回4名被拐10年的孩子”,而且使用的是人工智能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用10年前的照片匹配现在的脸。成年人或许变化不会太大,但对于孩子来说,识别难度还是挺大的,毕竟即便是亲戚家的孩子,10年不见,你认出来的几率也是相当低的。

尽管有时候人工智能的应用因为不太完善,还会被我们调侃是“人工智障”,但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天天累加的,而是呈指数级增长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那道著名的数学题: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每天结束时,荷叶所覆盖的面积是前一天的两倍,30天的时候,荷叶长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荷叶长满半个池塘是第几天?

第一反应告诉我们是第15天——但其实,正确的答案是第29天。

《你一定爱读的人工智能简史》这本书指出,人工智能也是这样,它已经超越人类,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更有名的人工智能应用,其实更早——

2017年5月,世界围棋等级分第一的柯洁九段,与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进行了三次围棋对弈,当时围观过的人们,或许还记得当时的网络关注盛况,以及柯洁的眼泪。

而在更早一年的2016年3月,世界顶级的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曾与当时的阿尔法狗AlphaGo交手,最终以1:4落败。

为什么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是怎样的?

《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吴伯凡曾经说过,现在是信息时代(Information Time),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未来则是智能时代(Intelligence Time)、智能技术(Intelligence Technology)。

智能和信息的差别就在于,信息是你发出指令,告诉计算机你需要什么,然后计算机会根据你提供的信息进行搜索。但是智能就不仅是单纯地接受指令,而且能够分析、懂得、甚至揣摩你的意思。

比如在搜索引擎搜“郑州金水立交”,你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了解这个地方的来龙去脉,而是怎么去,所以最好不要提供一大堆网页,而是提供地图。

但是地图并不能满足最终目的,所以就有了导航,更具体地告诉人们,怎样过去。

然而导航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到达”——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就是要满足这样的需求。

信息关键词搜索到无人驾驶,就是从信息到智能的转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一定爱读的人工智能简史》既然是“简史”,就不是简单罗列事件,而是深入讲解了人工智能的三个发展逻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

这三种学习方式,作者山本一成作为开发者,在书里介绍的已经很详细,也配合有相应的图示,感兴趣可以看看。

人工智能的未来在哪里?它会最终完全取代人类吗?

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有了智慧之后会这样的电影,已经层出不穷。《爱,死亡和机器人》《西部世界》《神盾局特工》,都出过相关的剧集,但似乎,都不太乐观。当那些由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有了“智慧”,失控、灾难和毁灭似乎如影随形。尽管是科幻,但人类的焦虑已经深深刻入思想。

《你一定爱读的人工智能简史》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探讨,但作者对此持乐观态度。山本一成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在模仿人类的伦理观。

比如,微软所开发的AI聊天机器人,在社交网站上吸收了大量带有歧视的言行,之后才开始重复这些不当言行。——说白了,AI的黑暗面,其实来自于对人类的学习与深度模仿。就像家长之于孩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重点,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你的知识、素养、格局,你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关键。期待得到孩子尊重的大人,首先需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值得尊重的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终有一天,也是如此。

当体力甚至智力都能被机器取代,人类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里?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方向。

《全新思维》的作者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开创性地指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即“三感三力”,才能于决胜于未来。

设计感: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定义为使人类的基本能力,人类制造以前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娱乐感包括游戏、幽默和快乐。

意义感:生命目的、出世意义,以及性灵满足。

故事力:说服、交流和自我理解的基础是具备有促动性的叙事能力。

交响能力:整合事务的交响综合能力不适分析而是综合能力——能够看到大局,跨越界限,能够把不同的个体整合成新的引人注目的事物。

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情感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理解他们的感受。

《全新思维》同时指出,这六种关键能力来自两种感知:高感性与高体会,简而言之,就是“高度敏感”。

高感性,指的是“观察趋势和机会,以创造优美或感动人心的作品,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结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转化为新事物的能力。”

高体会,则是“体察他人情感,熟悉人与人微妙互动,懂得为自己与他人寻找喜乐,以及在繁琐俗务间发掘意义与目的的能力。”

如果你是高度敏感的人,善用这种能力,更能在未来的社会尽快适应。

这和《你一定爱读的人工智能简史》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人工智能,有目标而无意义,能讲笑话却没有幽默感,可以按照程序安慰人做出反应,然而深究下去,他们就像《绿野仙踪》里面的那个稻草人,没有心。《神盾局特工》中的人工智能艾达,最终通过科幻黑科技,获得了真正的血肉之躯,成为了真正的人类之后,因为无法处理突然而至的新情绪,瞬间失控。

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

也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未来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

面对未来,我们能做些什么去跟上滚滚前进的车轮?

一方面,了解发展的规律,对这个时代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终身成长的态度;

另一方面,发掘我们作为“人”的独特之处,作为“个人”的特别之处,发扬光大。

“做最好的自己”,与其说是一句心理学大众化之后的口号,不如说,是未来对我们的要求。努力去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