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欲望与快乐的软弱

2019-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飞翔的流鱼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占领”人们视野时的反思著作,旨在探讨信息媒介改变对人们生活的种种影响。可视化的平台每日播放大量与个人无直接相关利益的信息,没有前后呼应的语境,让人们失去推理思考能力。其庞大的宣传力量成为政治宗教商业教育宣传都在利用的手段。

21世纪的今天书中探讨的多媒体教育,讨好观众却无法促进思考,或是让人记住的各类节目,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被加强细化。信息劈头盖脸而来,人们淹没于信息之中,丧失了眼睛耳朵本应有的功能。人们生活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并习以为常,且无法自拔。

顺着他的思路,我想到了他在书中并未探讨的一块话题,即感官。

人类在还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形态时,眼睛用来看耳朵用来听所有威胁自己或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眼睛和耳朵所获取的信息是直接关系到生命存亡的重要信息。大脑对于这种直观的信息会直接做出反应,不需要记忆思考再做出决断,这是动物的生命本能。

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人类开始使用语言符号记录人生的有用信息。这种过程像是对思维进行编码看到的人只要解码就可以得到信息。印刷术大规模使用后,人们还是印刷文字而非图片。直到视觉媒体变得流行,图文并排杂志报纸书籍才开始流行。至此的发展我们的眼睛耳朵还在行使着原始的生物功能。

当视频音频技术发展到可以还原任何真实或是虚拟的场景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正如书中所说,传教士通过媒体宣传基督教,擅长表演和讨好观众的教主甚至被信徒当成了上帝的再现,而遭到其他传教士非议。这只是眼睛耳朵受到欺骗的开始。

在看到电影电视剧或者各种短片时,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形成一种意识这是假的,那耳边的情话,那美丽的面庞都是表演的形式,但是你的身体却还是违背你的意愿相信了这一切。眼睛会流出泪水,脸上会绽开笑容。用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个过程,就像你吃的是沙糖甜的,可思维却偏偏显示这是盐。不同于思维还原的场景和情感,大脑不做复杂运算随见即所感。即使一切都是假的。常年生活在骗局中,耳朵和眼睛的固有功能不会发展出新的系统,毕竟生命存在并没有收到威胁,但是个人的判别能力真的不会受影响吗?无谓的滥情有益健康和快乐吗?

再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为什么被吸引住了来探讨这个问题。

为什么柔美的音乐,美丽的场景,无意义的调侃逗乐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还是回到感官与行为的作用机理上来。视觉听觉对信息的直接获得省去了麻烦的思考过程,人们更愿意看地图找目的地而不是读路线描述。但这并不是所有原因。人本身就会喜欢美爱这些让人舒适的东西,人追求快乐。正是为着这一点,科技不断进步,洗衣机解放了双手,电话减少了思念。我们要更舒适,更快乐。

内心惶恐,有激昂的文字,内心孤独,有煽情的剧集,内心的贪婪,有各种圈子为你投放你需要的内容。思维发出的警告,被感官轻而易举的欺骗过去。世界过得顺风顺水,好不自在。但其实危机根本没渡过,我们懒得思考,懒得面对,懒得改变,懒得解决。反正那些情绪都会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麻木忘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得到了信息却失去了驾驭信息的能力,我们通过多媒体教育在娱乐中获得了知识,但却不具备学习的态度,只能等别人喂我们。我们渴望成功站在人生的巅峰,结果只活成了社会的零部件。软弱的心智输给了贪慕快乐,放纵欲望。

娱乐至死的时代能大行其道到底还是在教育开始之前,人性的弊端在作祟。而我们每个人都认可鼓励这种追逐快乐的贪婪。当有一天我们所嫌麻烦的事情都被解决,我们大概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小说搜索引擎 biqi.or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