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更深刻的理解了时间,你会做出任何改变吗?

2020-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巴黎夜玫瑰

电影《降临》,改编自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在这本科幻小说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你能看见这一生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细节,你会做出改变吗?

阅读卡洛·罗韦利《时间的秩序》时,我突然就想起了在这句话,想到我们所谓一生的故事,说到底也就是每个时间节点事件的集合,想到我们赋予时间的意义,最终时间其实是从我们生活中偷偷隐匿,慢慢消失的。

甚至可以说,时间从来不复存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回顾一生,没有时间,只有记忆。

或许这是我这个感性的人,在读完《时间的秩序》后最大的感受,但显然每位书友都有自己的感悟,精选了十位网友的回答,或许会给你更多启发!

书友【灵兮】的回答:《时间的秩序》: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的幻觉。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首海桑的,关于时间的诗歌《好不容易老了》:

我们被一次次惩罚

又被一次次原谅

光阴似疑寸寸爬行的么

那么多一脚踩空的日子

终于活到了今天

我可不想再做一次孩子

不愿意再年轻一回

好不容易老了

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

我就是那个来看你的满头白发的人

不得不说,那一句「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让人倍觉伤感。我们无法停止时间的流逝,无法面对失去的青春,这是文艺作品中常常涉及的内容。

然而在《时间的秩序》这本书中却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认知角度:时间本不存在,时间仅仅代表着熵的增减。

作者在书中说道: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这些都是苦,因为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以及所爱的。因为一切生起的必然灭去。使我们受苦的不在过去或未来,它就在那儿,现在,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期待里。我们渴望永恒,我们忍受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因时间而受苦。时间即苦。

放下书,我感到有种释怀,我想时间也许更像一把标尺,用红红绿绿的横线用来标记着我们的记忆和经历。世界上的变化,事件之间关联的时间结构也许只是幻象。

超越时间的最佳方式是在神交中,因为共同的感情和思想,你的时间与对方的时间高度重合,无论对方处于哪个时代,哪种身份,都不会妨碍你们在超于时间刻度中神交。

时间是有弹性的,可以折叠和伸缩,可以有无限多的轨道,我们和先人在多维的时空里不断相遇相知。所以对时间的视角决定了你是谁,和宇宙的永恒相比,这世间生死住灭,滚滚不息,人们永远都在焦虑,担心没有把握住机会,担心没有最大化地使用时间。

但我们关于流逝的时间只是一种惯性思维,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的幻觉。当我们用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时光的流逝,对于理解生命的变化和无常便也能豁达起来。

书友【XZ】的回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流逝,时间的不可逆转,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当深入去思考时间的本质时,一切都不是那么理所当然了。

时间是什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还是一种人类精妙的理智建构?

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变化的量度。牛顿认为,时间是一种实体,即使没有变化也有时间流逝。爱因斯坦整合了二者的概念,告诉我们,时空是引力场,时间是与空间几何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几何的一部分。

现代物理已经证明了,时间不是统一的、均匀的,时间不是绝对的,客观且统一的当下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现在不会延伸到整个宇宙,就像我们周围的一个气泡。

时间有方向吗?我们感慨昨日之日不可留,感慨一日难再晨,人无再少年。我们无法改变过去,过去留下的有美好的记忆,也有未尽的遗憾;我们可以塑造未来,未来有无尽的不确定性,有无尽的可能。时间,在这里总是指向未来的。

然而,现代物理再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时间是没有方向的,牛顿的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量子力学方程里,都允许事件发生的可逆性,无法区分过去与未来。

唯有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热量是单向不可逆的,熵的高低表征了过去与未来的区别。而熵是我们模糊的视野无法区分的不同排列,当把世界的微观状态全部细节纳入考虑时,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就消失了,时间的方向性也就消失了。

那么,时间到底源自何处?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当我们逐渐去理解时间的一些特性时,却发现也许一切只是源自我们本身这一特殊的物种,及我们所在的物理系统与世界的相互作用。

因为人类自身的短视,我们用模糊的方式看待世界,从我们的视角,宇宙的历史是一部熵增的历史,从有序逐渐无序,时间总是流向低熵的状态,熵增的过程,热量减少,同时留下了各种痕迹,包括我们的记忆。

人类的大脑适应了有痕迹的过去,人类的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联结在一起,而这些过程又组成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我们认为未来是开放的,我们以为时间是流逝的。

然而现实不似所见,我们看着太阳东升西落,实际上,旋转的却是自己。也许,我们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实际上,流逝的却是自己。

书友【见澄】的回答:《时间的秩序》里面很多理念是让我非常震惊的,不是因为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而是我发现近代科学的很多研究居然和道家思想、以及一些传统神话很像。

最明显的就是:时间在海拔越低的地方流速越慢,这不就是天上一天人间一年么?

以及「世界是由事件、发生、过程、出现组成」,这个在道家学说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应:十二长生。十二长生其实就是事物变化的一个阶段,五行生灭旺衰,世界是由万事万物变化的过程构成。

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就在于一个「易」,世界是变幻不停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本身,由此展开的很多道家理论都必须从「变」的角度看,这也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契合。

说回时间的事,道家有一种占卜的技艺叫梅花易数;我学习梅花易数的时候总是觉得很玄妙,为什么根据时间起卦,得到的卦象可以预知未来呢?时间在这些变化,在事件的起灭中究竟扮演着一个怎样的作用?

或许这是一个易学与现代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根据量子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认为未来不可预测;然而神秘的东方古学已经证明占卜、风水、命理的存在。我其实更偏于相信宇宙是在按照既定的轨迹发展。

作者在书后半部分说,「记忆把分散在时间中的过程连接在一起,而这些过程组成了我们」。也就是说,「我」其实是指我存在于世间的所有过程,而不是一个个体的我,记忆组成了我,我是我自己的时间。

那么再联系时间胶状理论,「我」的整个过程也是一团胶状,那么从一个点预测另一个点就是可行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窥探这条轨迹。

而牛顿认为,时间独立于事物、自主流动。哎,你说巧不巧,道也是浑然天成、先于天地万物的。所谓道生一,道是混沌、是太极点、是道路、是道理、是生命的轨迹,或许就是时间。

书友【吱咛】的回答:《时间的秩序》:自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是对变化度量的观点,到牛顿即使没有变化,时间也在流逝的观点,再到爱因斯坦整合这两者的观点,得出时间是与空间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几何的一部分。

阐述了时空理论的发展历程,但给我感受最深的却不是对时间的认知,而是对事实真理的认知,我觉得我们永远都不能与真理并肩而立,我们只能在真理后面苦苦追寻,而我们与真理之间的距离甚至难以计量。

我们对时间所有的理解都是暂时性、阶段性理解,我们不可能全方位的去归纳它,更何况它本身的运行规律也许都是在变化的,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是对的,又都不全对。

所以我觉得对个人来说,重点不在于从科学层面是如何解读时间的,关键是于你而言时间意味着什么,对于有的人来说是重复,对于有的人来说是享受,对于有的人来说是改变……

在日常生活的某一时刻,突然会觉得我正在经历的这个场景似曾相识,有时我甚至可以确定我以前没有置身过这个场景,但在当时那个短暂时间中,我却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我问过周围的人是否有过这种感觉,她们中一部分人也有过这种体验,我就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还未认识到的时间的秘密。

书友【🍒】的回答:记得曾在夏季夜晚繁星密布,星云交织时,瞭望远方的山脉,颇感空灵寂静之美。不禁好奇地球表层上是大气层,再往上飞离地球进入太空,距离我们遥远的星系在发生着什么,彼时的坐望山峦的开阔感,与遐想中的宇宙广袤未知一比显得是那么渺小。

而一翻开《时间的秩序》就发现,「当下」并不存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没有区别,我们启程的时候,时间的形象还是我们熟悉的样子,然而这幅图景已经土崩瓦解。我们逐渐驶向一个没有时间的宇宙,与我们经验的时间背到相驰。

作者一点点带我们理解时间到底为何物,它所不为人知的特性,再回程阐释了我们的时间感知是如何出现的。整个阅读旅程有些颠簸,但收获良多,也十分感叹于物理学的宏大与奇妙。

大多数时候都以为关于宇宙的未知面多是物质的,是由还未被发现的「东西」组成,直到读了本书,宇宙的、世界的时间结构与通常理解的时间截然不同,也不曾想物质的世界其实是事件的世界。

可想宇宙的未知不止于此,整体与局部常常有这种关系,人们还未了解到宇宙的某些奥秘,只能先按已有的认知度量。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我们离理解时间为何物更近了一点,那么这本书是真真正正地为我们展开了时间之谜。

自然科学之美不仅在于它的思考与揭露,还美在追寻它的过程,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开篇就驳斥了一些人们所提出的某些问题根本没有意义,正如结尾所述「当我们无法精准地表述问题时,通常不是由于这个问题十分深奥,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假问题。」

研究事物,探索复杂事物之谜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的另一个迷人与特殊之处,因为逻辑与理性之美有时不逊于感性之美。

书友【庄庄】的回答:尽管一直以来都被物理折磨的体无完肤,但我一直觉得学习物理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因为物理赋予人求真与探索的能力。

读了这本书,觉得作者是一个很善于求知,并且具有幽默性的一个人,他用了尽可能简单易懂的话语来向我们描绘时间,像是一个孩子极力地向周围宣传他所喜好的事物,孜孜不倦。

尽管如此,其中很多的专有名词还是让我觉得晦涩难明,但也很感谢他向我们揭示了时间的含义。

看完书,对时间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我仍不能具体的说出时间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很喜欢「流动」这个词,因为时间无处不在,却又留不下,捉不住,而「流逝」所携带的就只有对光阴飞逝的无奈和感慨,让我总觉得有一股忧伤的意味在其中。

「时间就像是个巨大的怪兽,你没有耐心时,它像蜗牛一样慢慢爬,你有耐心时,它又像羚羊一样狂奔。」我常常忧伤自己不能做时间的掌控者,总是让时间从指缝溜走,也只能希望诸君与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劝君惜取少年时。

书友【追风】的回答:在书本一开始,我就被卡洛•罗韦利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吸引了,当然,如此美的译文当然少不了杨光的功劳。

阅读书本的过程,让我想起小时候坐在电视机面前观看《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的经历,那时的我比现在对宇宙天文更加着迷:宇宙有没有尽头?宇宙之外是什么呢?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天文物理的世界丧失了很多的好奇心。而如今看这本书,我通过卡洛诗意的语言,和充满人文气息的思考,带入到没有时间的奇妙世界中。

时间对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言,更多地作为一种度量单位,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以及观念,而对于那些孜孜不倦地想要寻求自然、宇宙、存在、时空的真理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这是一个巨大的命题。

不可思议的是,从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萌生了时间的意识,而对于整个茫茫宇宙而言,时间却是不存在的,这或许可称之为永恒、神性的光辉,我有这样的感受来源于卡洛序言的一段话:一片大风刮过的空白,几乎失去了时间的所有痕迹…

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我研究的物理学方向——量子引力尝试去理解这极端又美丽的景象,并赋予其自洽的意义。为这个没有时间的世界。

当我看到这段话时感到无比激动,我仿佛感受那个没有时间存在,只有永恒;没有意识,只有美丽的世间万物客观地呈现在我眼前的世界。

如果卡洛只讲述了我们对时间的片面认识以及关于时间的真相,这个真相或许会令许许多多人感到困惑,因此本书的第三部分以极具人文主义精神的角度,讲述了时间的出现依寻人类的尺度,对人类而言意义重大。

正如卡洛所言,物理学帮助我们免于情绪,穿透层层迷雾去理解时间的真相,然而最终,「时间的情感维度并不是阻碍我们客观地理解时间本质的迷雾,也许时间的情感正是时间对我们而言的样子」。

也许,我们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追求均来自于我们对时间的感悟。时间,虽然不是宇宙的真相之一,却是人类热爱、希望、憧憬、恐惧、焦虑、失落的来源,或者说,是人存在的证明。

书友【啊嗯】的回答:果不其然,前两篇章的理论介绍最终还是回归到我们人类的自我感知,和视觉等唯心主义的角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晚年也转入研究神学,莫非物理学科学最终与哲学和神学有些微妙的联系。美中不足的是本书没看到佛教与科学的相关论述。

杨振宁教授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时谈到: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佛学。

看完本书后我觉得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哲学式探索依旧没有答案,宇宙是否存在时间?过去、未来的区别如何定义?这又有什么意义?它已经超越我们的感知能力。

但是本书第一部分从物理学科学发展的角度解释:时间如何分布——引力场,时间如何发挥作用——熵,热量一个个物理概念的提出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为我们提供了众多了解外界事物的视觉。

亚里士多德、牛顿的定义也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思维方式。书中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揭示了时间的「无」,时间的存在在于我们人类的范畴里。作者对时间的深度思考与哲学式的提问充满了奥妙,哲学式的思考和探索虽然看不到实在的结果和「答案」,但是真的太有趣啦~本书真的需要好长时间消化……

书友【轻歌】的回答:本书谈的是物理学上的时间,它是属于科学上的问题,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物理学以外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既交叉又分离。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这是多么深刻的无奈。所以,谁也不要说,人类是世界的主宰,在人类之上有个时间。我们只能像羔羊一样臣服于它。

每个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只能占有那么一小段,那么,尽可能地让这一小段发光,这就是人生。时间给了你,那你就无愧于时间吧。

书友【进击的石头】的回答:牛顿发现了引力,并阐明了力的相互作用以及天体相互吸引运动的规律。但他认为自己只是找到了解释这一切的工具,并不认为自己找到的是真相。

爱因斯坦解释,时空像是致密光滑的网状结构,有质量的物体放在上面,就会使时空扭曲,形成一个锅状的形态,小质量的天体在大质量天体的「锅」里旋转运动。

这里我们补充说明一下,如果我们把一个玻璃球丢进锅内,玻璃球会在锅内沿椭圆形轨道运动一会儿,最终落入锅底。这里,让小球落入锅底的力不是重力或引力,是摩擦力,因为摩擦力,小球速度越来越慢,轨道就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就落入锅底了。

太空是光滑的,没有摩擦力,所以地球一直在太阳的「锅」里运动,月亮一直在地球的“锅”里运动。此时,爱因斯坦也认为自己找到的仅仅是解释的工具,不是真相。

霍金认为,宇宙是从一个绝对的「无」的奇点里「炸」出来的,奇点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黑洞是时间的终结。能量耗尽的大质量天体无法支撑自己的形态,最终坍缩成一个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导致其周围的时空扭曲成一个兜,变成了吞噬一切的黑洞,连光都无法逃脱,所以我们看不到它。在此之前也听说过,黑洞跟前时间几乎停止。

看了时间的秩序,我才系统的思考了时间,原来时间是动态的,速度,温度,甚至离大质量天体的远近都在影响着时间。我想光不是逃不出黑洞,是没有时间出来。但这里时间几乎停止,或许在宇宙的最深处,奇点处,时间才真的是停滞的。

所以,宇宙这138亿年,对于奇点处或许只是转瞬之间。古人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原来是真的。

奇点是唯一的过往,黑洞是停滞的现在,我们只是随风而逝渐行渐远的未来。

以上就是本期读书会精选的书友分享,再次感谢本期参与的所有书友。

文 | 读书会观点集合

图 | 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