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是你仙人掌的悲伤你听不见。

为什么你无法放弃一个渣男

2016-02-17  本文已影响27004人  陶瓷兔子

“他一直都有暧昧的对象,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他不记得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也不记得我的生日。外面下那么大的雪,他让我开车去接他,还在电话里骂我为什么慢的像蜗牛。我好心好意劝他不要总出去喝酒,他跳起来掐着我的胳膊咒我怎么还不死......。”

“可是,即便这样我依然舍不得离开他。你说,我是不是有病?”

(对话经用户许可匿名发布,原文有删改)

这是一位不知道年龄的女士给我公号后台的留言。

我默默努力抑制住疯狂点头对对对对的刻薄本能,又重新看了一遍她发来的好几条长长的留言。

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看上去不需要为了糊口的面包而放弃尊严爱情自由。本科毕业不满三年,似乎还没到需要急迫到随便挑个人结婚的恨嫁年龄。

渣男是她第一个男朋友,好像也并不是那种天生吸引渣男总是出了虎口又入狼窝的倒霉体质。从谈恋爱的时候他就不怎么对她好,好像也没有太多甜蜜旖旎的回忆可以自欺欺人。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看上去独立勇敢聪明的女性,陷入在一份糟糕的爱情中却无法自拔?

明知道这段感情很渣,身边所有人都在告诉你,离开这个人是宇宙中最正确不过的选择。甚至你从理论的角度也相信,结束这段感情,你才会有未来。

可是为什么总是一觉醒来,将昨日下定的决心抛却脑后,好像记忆只有几秒的鱼,前一刻悲惨怨怼,后一刻甘之如饴?

所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背后,都藏着两个巨大的怪兽,一个叫“我不配”,另一个叫“丢不起”。

1. 潜意识里,她希望有人不爱她

“每次他辱骂我的时候,我其实都有种特别知己的感觉。好像别人看到的那个优秀的我都是假象,只有他才能感受到我真实的内心。”

有没有觉得这句话听上去特别不合情理特别脑残?那好,来看个稍微正常版的:

“每次有人夸奖我,我都会觉得特别别扭无所适从。只有在被批评或者被否定的时候,我才会觉得比较舒服。”

当一个人不喜欢自己,乃至是痛恨自己的时候,他人的赞扬或是爱真的会让他们找回热爱自己的勇气吗?

电视剧和小说告诉我们当然,可不幸的是,大多数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女孩子,她告诉我,“像我这样被亲生父母抛弃的人,哪还会有人喜欢我,他们一定是觉得我可怜才虚伪地表现出对我好的样子。我这种糟糕的人,根本就配不上任何人喜欢。”

她自卑情结的起因,是七岁时候父母连招呼都没打就带着弟弟远走,放学回家的她不知所措的面对着紧锁的门觉得失去了全世界。虽然后来被年迈的外公外婆带走抚养,可她坚信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招致了父母的厌恶和放弃。

“我总是想,如果我那时学习很好,或者是特别可爱特别听话的话。他们一定不会就这么抛下我。”她说。

于是在接下来的很多年,她很努力的让自己变得优秀,学习好,业绩好,脾气好。谈过两段正常的恋爱,可是都“不知为什么”无疾而终,而她也因此更加坚信了自己“根本就不值得被爱”的歪理邪说。

直到她遇到某位从恋爱的初期就将她视作草芥的渣男。

一边吃软饭花她的钱,一边骂她没有用。当着她的面跟别的女生暧昧,只不过米饭的软硬不合口,便挑剔的掀翻她下厨一下午做好的一桌子菜。

所有人都为她不平不值的时候,她却对这种关系甘之如饴。并说出了开头出的那句话。

心理学上,有一位叫比尔.斯旺的教授提出过一个“自我验证理论”,理论的大意是,人们一旦相信了有关自身的某个想法,就会努力去证明这些自我观念。

因为觉得“这么不堪的自己怎么配得起爱”,所以为自己选择一段糟糕的爱情。

因为觉得“我不配”,所以无意识的放弃任何一段平等,正常的关系。用一份扭曲的爱恋来证明自己,“看,我是对的,我就是这么糟糕的人啊。”

比起被爱,被肯定,被欣赏,他们更喜欢别人像他们自己一样看不起自己。

只有如此,他们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评价才会与自我评价一致。而这样的一致让他们觉得舒适而安全,以至于他们会甘之如饴的陷入在一份明显看上去糟糕的爱情并且舍不得放手,或是更容易宽容别人在他们身上的“恶行”。

“仿佛所有的不幸都是在赎罪。”她说。

2. 因为害怕“不确定”,导致沉没成本越来越大。

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段子:

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 有一个四字魔咒是永远绕不开的,只要有人对你说出这四个字,你就能中邪般地买票去最坑爹的景点,玩命爬上最艰险的山峰,吃下最难吃的餐馆饭菜…

那就是----来都来了。

或许这句话,还适用于另一种情境,那就是“坚守一段糟糕的爱情。”

要是当初没有开始多好,要是我还年轻多好,要是没有婚后财产纷争多好,要是没有孩子多好。

每一句“要是”的背后,都伴随着一句“既然都已经到现在了,那就凑活下去吧。”顺便附带上一点虚无缥缈的希望,“万一奇迹出现了呢。”

正如你永远无法阻止一块在下坡状态的巨石,生活的糟糕程度,也只能是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很多不幸一开始都是以“倒霉”的方式出现,你意识到了自己已经开始损失,但是却并没有采取任何止损的行为,任由自己沉浸在这样的感慨中,直到不幸开始慢慢揭开它残酷又丑陋的本来面目,你才开始感叹“可惜来不及了”。

很多时候,一份糟糕的恋爱,一个不值得爱的男人。他们本身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有价值的只是你的时间。

衍生“舍不得”的,除了虚无缥缈的感情,很多时候还有现实利益的纠葛,比如婚后财产要怎么分割,离婚之后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要如何应付各种八卦同情幸灾乐祸的舆论压力。

因为另一个可怕而真实的理论是: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会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Richard Thaler 《禀赋效应》

人对“损失”的恐惧和厌恶近似于本能,有时候人面对感情,更像是一个赌徒,因为已经付出了太多,不捞一把回来就舍不得收手,然后因此越陷越深,直到两手空空无法回头。

当你的沉没成本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留给你的选择就已经没有那么多。要么隐忍委屈的打落牙齿和血吞,要么冷漠无情的经过血淋淋的扒皮换骨。想要潇洒的转身离开,早已经既没能力又没底气的不可能。

对于许多人来讲,并不是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成本已经开始沉没,而是没有勇气去面对止损行为之后的结局。

想要放弃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人,重新回到独身的状态,会不会很不习惯。万一离开他之后他被雷劈之后改头换面的变好了,自己会不会很吃亏。

出于这种对未知本能的恐惧,会让很多人更倾向于留在那个比较有安全感,即便明显糟糕的世界里。这样一来,他们至少不用再担忧“明天会是怎样”,而是可以清楚的知道----

反正会一直糟糕下去的。

哪怕是如此虚无的安全感,也要比直面一个未知的将来更让他们安心。


在你第一千次无助而又不解的自责,“为什么我就是舍不得放下这个渣男”?或是事无巨细的讲述完自己的不幸然后发问“我如此留恋一段糟糕的爱情,是不是有病?”之前。

请先让自己弄清两个问题的答案----

我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去爱,并且值得被爱?

以及,我是否还有意愿和能力,去放弃之前的沉没成本,即便只能换来一个不被期许的结局?

这才是更能接近于答案和出路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