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改——思维+工具全息育人

深度学习需要深度教学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18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迈耶于2011年提出,深度学习的过程包括建立事实、概念、程序、策略、信念五类知识的相关网络,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事实是指对事物元素特性或关系的陈述;概念是指分类、模式、模型或原理;程序是指分步骤的工序;策略是指综合方法;信念是指对个人学习的信念。迈耶指出,这五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能够引导深度学习的发生。

事实知识如果形成一个整体而非孤立的碎片更容易进行迁移。专家的知识往往具有整体性,而初学者的事实知识则是碎片化的。

概念知识最容易迁移的办法是形成模式、模型和原理。专家的概念知识是结构性的,而初学者的概念知识一般较为肤浅。

程序知识如果实现自动化更容易迁移,专家的程序知识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并达到自动化,而初学者需要经过思考。

策略知识可达到迁移的形式需要特定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初学者在运用策略知识解决问题时往往使用一般策略,例如考虑解决问题的障碍等,如不成功只能从头再来;而专家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本领域特定的策略。

在信念知识上,专家具有对学习有益的信念,例如只要努力就能解决问题;而初学者则相反,会持有自我表现被个人能力限定等无益的信念。

但是,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常常将知识的教学简单化地理解为符号形式的教学,而很少深入知识的逻辑根据、思维方法和深层意义的教学中去;教师常常将被狭隘理解的“双基”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而对蕴涵于“双基”背后的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基本价值等更富有教育内涵的学科内容要么排除在外,要么一带而过;教师常常将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作为教材知识的全部,而很少认识到知识不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四种类型,还涉及经验、概念、方法和价值四个水平;教师常常对教材中所谓的重点、难点加以特别地关注,而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把握明显不够。正是教师在学科理解上的这些不足和教学内容的粗浅、零散,直接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品质和深度。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具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整的人,学生的情感与认识都会参与到学习之中,而不单单是认知成分的参与;学习要有个体内在的需要作为原动力,如果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没有被激发出来,即便外在刺激多么诱惑人、外在压力或控制有多大,也不会有主动学习,对学习的发现、获得、掌握及领会等内在感觉也不会产生;学习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发生变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意志行为、学习态度等都将受到影响;学生真正获得了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学生的学习最终都要转化为自我评价,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从根本上讲,教学的终极价值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理解他人、理解自我,从而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