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训练组数与次数的问题

2023-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来看看你们

关于训练组数与次数的问题,简单原理如下:

五次以下的力量组,是因为极限力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肌肉力量、神经募集能力、动作模式的熟悉程度。肌肉力量本身是跟肌肉量正相关的,神经募集能力和训练负荷强度正相关,动作模式跟动作的练习频率正相关。结合这几个因素,短期内要快速增加极限力量,肌肉量是难以快速增加的,而后两个可以靠高频率高强度低次数的训练组次安排快速提升,所以自然就得出低次数高强度练力量的结论。

但对于长久的训练规划而言,后两者的提升会迅速到达瓶颈。就像电脑进行数据分析,想要提升数据分析量。当算力够的时候你可以靠优化算法来提升效率,但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效率提升到一定程度后,数据分析量就会逐渐停滞,难以提升。这时候要继续提升数据分析量,就必须去提升算力。

六到十五次练肌肉量,严格说来并不准确,实际上增肌本身并不和次数挂钩。增肌本身靠的是肌纤维肥大,更精确的说是靠快肌纤维(II型纤维)的增长,慢肌纤维(I型纤维)没多少增长空间。因而在训练里,跟增肌挂钩的实际上是快肌纤维的刺激程度和疲劳程度。

同时,在训练里肌纤维的调动是从小到大的,力量越小的运动单位越先调动,小的运动单位疲劳了再调动更大的运动单位,快肌纤维一般是最后调动的。

结合这两个理论,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八到十二次最适合增肌的说法。低次数高强度能调动快肌纤维,但是由于小的运动单位快速疲劳了,没法发出足够的力量继续动作,快肌纤维难以充分疲劳。而高次数低强度虽然能达到快肌纤维充分疲劳,但每组前面的次数都用在了疲劳小运动单位上,浪费了不少体能。所以八到十二次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增肌次数区间。

十五次以上练耐力就和自身感受相关了,耗费了不少体能在疲劳小运动单位上,带来了更高的消耗,对耐力自然有着更高要求。题外话,有一种观点认为十五次以上的训练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耗与有氧相当,而产生的长期效益更大。

综上在实际中的训练中,结合每个人的性别、年龄、身体结构、恢复能力等各方面差异因素,所谓的训练组数与次数依然无法达到绝对意义上的泾渭分明。故依然要保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态度,保证训练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训练规划、保持对理论的不断练习与实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