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就是能让老师主动把“1”干成“2”或更多

2018-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谱情如歌

        对于学校管理,我是不敢自诩有什么经验和能力的。因为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农村小学校长,管得最多的时候也就只有十来个老师。但在一线干久了,些许的想法、看法还是有的,可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让大家帮我推敲推敲。

        在一所学校里面,校长要面对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老师,一类是学生。可在很多人的观念和意识里面,通常会把这两类人进一步细分:好老师、问题老师,好学生和问题学生。这样做乍一看是没有错的,因为在这些校长的观念里面还没有把教师、学生分为好老师、坏老师,好学生和坏学生,就已经相当不错了,面子里子算是都给足了。

        可我觉得这样的分法咋就那么别扭呢。从老师的层面来讲,能当老师应该是受教育程度挺高的,就算有个别老师表现不是很好,也不至于就是一个“差”教师吧,或许顶多算是个“问题”老师吧。但是,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一个“问题”或“差”相当于已经给老师贴上了不好的“标签”,那么,今后他无论做了哪些努力,则在校长看来都是为了“洗白”或标榜自己。校长的态度已经决定了这些教师会因几次的“差”,而终将继续“差”下去,这个老师没破罐子破摔或把情绪传递在学生身上,就表明这个老师已经是很有良心的了。

        再说学生,“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标签是怎么来的?当然是老师反映上来的,校长不可能对每一名学生都了如指掌。那么老师是怎么样把学生分为了“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呢?其实,还和前面校长给老师“贴标签”是同样的道理。既然校长能给老师贴标签,学生成绩不好、纪律不好,有小毛病,身上有一些恶习,当然也同样会被老师贴上“问题”和“差”的标签。

        而且能反映给校长,说明是在老师越管越无耐,越管越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把个别学生“差”的标签递到校长这里来。那么,校长在收到这些标签以后会怎么办呢?

        有的校长对老师比较赞同,认为老师反映过来的“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老师认为“差”,就连校长平时自己也看到表现不好的那几个学生,就是“差”学生。那好吧,这些所谓的“差”学生就已经出现在这个学校里了,就算是直至毕业也可能从此翻不了身。而且校长平日里在校园观察学情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目光除了老师,就是集中在这几个“差”学生的身上,生怕一不小心他们就翻起了大浪。可这些“差”学生似乎也从来没有安生过,时不时送给校长一个“见面礼”,过不久说不定还会来一个大大的“大礼”。

        那还有些校长风格就不一样了,当有老师告诉自己,说哪些是“好”学生,哪些是“差”学生的时候,马上就会驳回去,“差生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你老师教出来的,有在这里给我说谁好、谁差的功夫,还不如去好好想想办法!”, “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你必须把他们给我教好,你们班的成绩上不去,我会……”,然后给老师讲一堆道理和制度,反正就是一个意思:你教不好他们,你给我小心点。这样以来,老师在校长面前碰了钉子,悻悻地回去了,从此就只见校园、教室里老师愁眉不展的脸庞和不时“吼啊吼”“敲啊敲”的身影。这些老师也变成了校长不赞同的老师。

       这也就是我要讲的第一点,校长的角度站位问题。作为校长一定要有全局观和大局意识。怎么讲呢?也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老师贴标签,然后用自己的行动指导老师们也不要给学生贴标签。那么不贴标签,“问题”老师就没有问题了吗?学生就不再“差”了吗?不是这样的,不贴标签才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贴标签这种做法会禁锢一个校长的思想,让人变得狭隘。当校长认为老师有“问题”或“差”的时候,就已经被限制在一个错误的认识里,它会时不时从脑海里跳出来,影响着校长的决策和判断。

        我们有很多校长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不论安排一项什么工作,传达一个什么文件,讲一些要求的时候,总会想到:应该怎样去给这些“问题”老师传达?怎样才能让“差”教师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在这个时候,校长的思想已经被自己的狭隘所束缚,接下来的所有举动、讲话都是围绕着这一部分老师展开,而往往与此同时,还伤及了其他老师的心或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校长管理的第一步走出去就已经变得迷雾重重,给自己无形中捆绑了很大的压力,同时还产生了有失公允的风险。

        那么,不给老师贴标签就会不再有“问题”和“差”的概念,有利于校长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来源,准确出手,及时应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同时也能做到就事论事,不牵连教师的其他工作,时间久了老师们自然就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算偶尔一次犯错也是会自觉纠正的。而且在校长的影响下,老师也将不会给学生贴标签,老师也能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去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对学生越管越有偏见,越管越愁,越管越差,最后不得已采取“踢皮球”的方式,一会儿“踢”给家长,一会儿又“踢”给校长。

        第二就是校长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校长可以不会上课,但不能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校长两眼一摸黑,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如何指导老师工作?如何制订可行的制度和策略?有知识储备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让校长站位更高,思路更广,有些老师的三脚猫的功夫,在校长这里一眼就可以识破了,而且还能及时发现老师教学中的优缺点,给予适时而准确的批评、表扬和指导,时间久了,老师一方面会佩服校长,另一方面还会畏惧校长的火眼金睛。可以达到很不错的管理效果。

        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从哪里来呢?

        一是文件,在文件当中有许多的知识、法规、制度、政策以及措施。经常详细阅读文件,那么在校长的脑海中就会存储大量的知识和策略,假如在后边用到的时候就可以讲得有理有据,执行得理直气壮。如果校长只知道带领教师学习文件而讲不出个所以然,老师也觉得校长无非是把上边的精神传达下来罢了,执行起来似乎也变得可有可无,没多大的效果。

        二是报刊、杂志。其实在报刊、杂志当中除了有最新的政策、法规之外,还有国家、地区发展动向和许多案例。虽然很多东西与我们实际管理工作无关,但是多看看、多想想对我们自己处理人和事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没准哪天给老师开口讲一些道理和要求的时候,就能讲出许多经典的案例来,避免到时候举不出来例子或举例的时候让老师觉得虚假成分居多,认为你是为了你的目的而举的例子。

        三是教材、教案、参考和教育书籍。为什么要看这些东西呢,一方面是教材、教案、参考有助于校长对上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最起码能知道什么课好,什么课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哪些课是花架子不贴实际。这样以来在给老师反馈的时候就能准确地指出他的优点和缺点,不至于老师认为校长什么都不懂还乱指一气,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就是多研读教育书籍能给自己建立一套教育理论体系,在学校管理中就会形成校长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学校发展也就有了指导方向,而且在传达自己理念的时候也能做到引经据典。老师一看,校长的专业能力这么强,也就不敢去糊弄你了。如果什么都不懂,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去搞学校发展,去传达自己的思想,就会被老师当成笑话,变得非常小儿科。

        第三就是要把老师当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真的有些校长没有把老师当人看,而是当牛、当机器,只要求高产出,不考虑牛还要吃草、机器还需要上油。管理制度就是校长们手中的螺丝刀,必要的时候紧一紧,对老师又逼又赶。还记得我在当教导主任的时候,有一位老校长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把老师当人看,老师给你当牛干,你把老师当牛看,老师和你对着干。”老师为什么会和校长产生那么多矛盾呢?为什么会和校长对着干呢?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校长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把老师真正当人看。老师们只是校长眼中的牛,手中的棋子,权柄上的刀刃,只要能够指哪打哪就行了,什么教育理念,什么教学思想,统统都是放屁,都应该把屁股厥起来教书,安安分分做人,别说自己有多少见解。

        那么,这样下去好么?教师的思想没有了,性格没有了,好心情也没有了,教育学生都变成了校长要我怎么教,而不是我要怎么教;也没人会考虑自己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了,反正教学就是完任务,只要按时到岗,按时进教室,校长也拿我没办法;有些投机取巧的老师也活跃起来了,只要按校长的意思办就能捞到好处,何必自寻死路、自讨苦吃呢。还有的老师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了学生,在教室里一点就着、一碰就火,一节课没讲多少知识反而“吼”了半节课。更有甚者,到处发泄,一不留神,出事了,把学生打伤了;当然还有背后嚼舌根,当面和校长对着干的。表面看起来学校步调统一,整整齐齐,可背后呢,乌烟瘴气一团遭,老师一提起上班就头疼,有些还偷偷溜进了校外辅导机构,一边挣钱一边寻找自我去了。

        把教师当人,就是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尊重老师的思想、做法。虽然有些地方会和校长的安排有所出入,但不应该一刀切,马上否决。而是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和老师一起商议对策,带老师一起参与学校管理。这样以来,在老师们的心中既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又会产生对校长的信赖感,以后他们有什么问题也会及时找校长沟通。这样循环往复,老师爱学校了,不惧怕校长了,心态也平和了,更愿把知识教给学生了。他们不再积压负面情绪,不再把教育当成工作,而是变成了一种教育情怀,自然而然也肯努力付出了。不久之后校长们会发现,有很多自己没有催促的,没有讲过、安排过的,老师们也主动去做了。

        所以,人是最难管的,也是最容易管的。校长除了要思路开阔不要给教师“贴标签”,还必须要有“两把刷子”;不但要会管人、会用人,还要能信人、敢信人;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把老师当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一所学校管好、盘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当把一项教学任务安排给老师的时候,能让老师主动把“1”干成“2”、干成“10”,而不是把“1”勉强干成“1”,干成“0.5”或者干脆干成“0”。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