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到心理学

转角遇到心理学6

2022-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董天鹂

在初始阶段,得遇指路人,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这些年也见过同我当年一样刚刚接触心理学,在学习中带着满满的问号,试图让老师一下子就给他讲明白这所谓的技术背后的原理,让他通过这次的学习就能完全明了。我也同样经历,只是因为有了方向和同路人,这样的盲目急切和茫然过程比较短。

带着许多的疑惑,我在前进路上摸索着,寻求着……

吸引力法则是:当你关注什么,就会吸引什么。我关注学习,各种培训的消息就来了。实在是时间和金钱都很捉襟见肘,只好跟着感觉去忍痛割爱,选择参加最吸引我的课程。

团体技术之后,我又参加了海峡两岸心理健康种子教师培训。我们是组团去参加的,一共7人:分别是老教授张拓基、胡宝伟、卜文智、林何凤、孔宇、武老师和我。武老师,在北京回来后就失去了联系,之后也没有再同路过,名字忘了,现在只能想起她的样貌。其他几人则时有交集,相互间都保持着或紧或松的联络。当时我们在三元桥附近的酒店上课,我们没有让主办方负责食宿,除了我每天回草桥的发小家里住,其他老师们都在附近的酒店住。午饭大家一起AA,时值夏天,林老师很有办法,每天去饭店的路上买半个大西瓜,饭前用勺子铲成小块,超大果盘就有了。那是最能体会团队凝聚力的一次外出学习,课内课外都有很多滋养和成长。

在那次学习中,我们近距离接触了台湾和大陆的好几位专业大师。台湾的老师是张老师邀请派来的,记得第一天有个有关于此的笑话,吴武典老师说:张老师不是人。确实,“张老师”不是人,而是台湾较富盛名的一个专业机构。

因着南方语调之故,吴老师虽然讲课让我们昏昏欲睡,但实操体验中确实感受到他深厚的专业功底。林家兴老师对大陆的心理学专业从业者的不认可虽然有些伤人,但他“十年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说法还是相对客观的,而且观摩他的现场团体咨询和个案辅导后,我看到了自己和专业者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未来的路还很长。

这次的培训,让我对于团体咨询有个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对非结构式团体的偏爱也由此开始。

这次培训,让我对如何开展个体咨询有了一些感觉,但还不甚清晰。

这次培训,学到的咨询伦理对于我的从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在我个人成长的自我觉察中发挥了界石的作用。

这次的培训,不仅是课程的收获。课堂外,晚上的时间,我们自发聚在一起交流切磋。胡老师抛砖引玉做了一场催眠技术展示,北大毕业的李博士接着做了房树人的绘画和家庭系统排列的体验引导。而我正是那个家排的个案。

那天大概有六十多人,参加者有一半,在内圈围坐,余者为观摩人群,围坐外圈。当日那场个案体验,对我带来的震撼、痛彻猝不及防,濒临崩溃之际,我给涛打电话让她快点来接我走。还好,我撑住了,她到时我们也结束了。第二天上午,我迟到了。课后,张教授和卜老师说他们三个一夜未眠,担心我,同时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张教授还说回去后,我们再去山大商务学院同时几个教室再做家排看看结果。而我那天晚上回去后,情绪也很不好,涛不放心,让我跟她一起睡,看到神经质又无措的我,她狠狠地骂了我一顿,终于把我被击溃散落的魂灵又聚合在一起。夜半三更后,我安然入睡。

所以我知道,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不是来源于理论,而是我曾经从谷底向上的一步一步中有太多这样的危机时刻,都是靠着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把我拽上来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