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 | 抱歉,你永远买不来知识
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孙中山
弹幕时代
这是一个“信息(Information)大爆炸”的时代。
从PC互联网,到iPhone引领的移动互联网,再到5G时代掀起的物联网,电子信息迅猛增加,一切非电子化的事物都逐渐被翻译成“二进制”信息,瞬间同步分发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大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产生、传播、阅读、保存。在这汹涌澎湃的信息巨浪中,大部分人都被拍打得站立不稳。单单每天的信息就足以快把自己大脑撑炸了,却丝毫不敢怠慢,生恐一不小心就错过什么有用的信息,然后自己被发财的机会抛弃。
不停地读完一本又一本网站推荐的畅销书,购买一群又一群别人嘴里的最牛大咖课程,参加一个又一个说是能够破除人生迷障的研讨会,然后呢?
我们改变了吗?
这些都只是让我们养成了迅速遗忘的习惯,那样我们只是在训练自己获取信息,而不是学以致用。再者,我们总是在接触新信息,去没有停下来去整合它们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也并未将其付诸实践。如果持续如此,我们的大脑就会充斥着各种别人的声音——就像是在B站看剧,大量的弹幕把字幕、影像都给淹没了,这时候的观影体验可想而知。
我们现在不就是这样么?
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被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真真假假的信息包裹着,脑海里漂浮着的全是凌乱的弹幕——唯看不到自己内心的独白,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信息付费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在这一年,知乎、果壳(在行分答)、喜马拉雅FM、得到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知识付费的用户迅速增长,知识付费产品面临井喷。
知识是什么呢?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维基百科
所以,能够指向“使用”的才能算是『知识』。
『知识』在传统媒体中的构成是有体系的科目内容,这种“有体系”的价值就在于更能够让知识可以被用起来。但是在“知识付费”之中,这一概念已经被大大拓宽,涵盖一切数据、信息等,大部分打着知识付费旗号的本质上不过是 “ 信息付费”,即在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差,并且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变现,无论这一知识是否可靠、细致或具体。
《如果你看透了“知识付费”这 4 个底层逻辑,其实最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png也就是说,2016年爆发的大部分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不过是打着噱头的“信息付费”而已,实质上就是“媒体人”和“出版人”的狂欢,把原有的旧信息和有时差性的即时信息包装一下,极尽营销手法,把这些商品当做是“知识”售卖给用户,并且“一经购买,概不退货”。
这是多么一本万利的事情啊,售后服务成本几乎为零——课程内容根本不会有问题,大咖讲的,人家都成功了,怎么可能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用户。
你没看懂,没听明白,没收获?
那是你这个用户思维层级还不够,花的时间还不够,专注力还不够……现在这里还有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课程、提高时间使用效率的课程、培养专注力的课程,你需要先学习这些才行。
颤颤巍巍的你,是不是就信以为真,真的就认为全是自己的问题,立马套出手机又购买了对方推荐的课程?
知识服务
古典评价“知识付费”时说:知识付费的本质是知识服务付费……如果你从这个角度看,知识服务付费的形式和内涵远远不止今天你看到的各种课,这只是知识付费的初级形态;知识服务这场革命,才刚开始。还有这么多人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干嘛,在家憋着埋头大纲、录知识点呢。
故而,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知识(Knowledge)到底能不能付费买到?
答案是:不能。
因为我们购买的不过是『知识服务』,不是『知识』。
『知识』是指向“使用”的,哪怕是用来娱乐自我、放松身心,这也是一种为特定目的服务的使用方式。既然『知识』的关键在于“使用”,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执行主体——使用者,也即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在网上买到的都是“别人的知识”,对于自己而言,这就是信息,只有当我们使用之后,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如果不使用,则我们永远只是“信息保存者”,而不是“知识拥有者”。
那么,不妨停下来,问一问:
你,我,到底是信息保存者呢,还是知识拥有者?
如果你是知识拥有者,那恭喜你,这个世界因为你的“使用”、你的“践行”而多了一份个性化的知识。
如果你是信息保存者,也恭喜你,这个世界因为你而帮助某些人实现了财务自由,尽管你可能感觉到焦虑和痛苦。
你问我,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我也在思考,或许下一篇文章会写一写我的观点和践行吧!
祝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