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意义,但我依旧热爱它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自古以来这便是困扰着人来的问题,甚至可能是哲学的终极问题。我花了点时间写了《树有思想么?》和《超人》两篇文章,但那并不是我要写作的重点,而只是为了讨论“人生意义”的铺垫。可能它是幼稚的,不成体系的,但却是我所能总结出来的全部。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人的思想,和人的进化(社会),这两点我觉得是人之所以考虑“意义”这件事的重要因素。假如不懂思考,那就无从谈起意义。假如人还处于原始时期,整天吃不饱穿不暖,过着和兽类无异的生活,也不会有功夫去考虑“意义”。所以我认为,一切开始于社会形成那一刻。自此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也不同于动物之间的关系。因为社会的建立和完善,人类基本可以靠有序生产而摆脱动物们忍饥挨饿的状况。也这是因此,终于有一部分人能够坐在浩瀚的星空之下,思考除了生存,是不是可以干点其他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认识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我的理解是,本我就是动物性,自我就是人性,超我就是社会性。举个例子说,去参加一个宴会,如果只有动物性,我们会见到什么吃什么,直到吃饱为止;如果兼具人性,我们会考虑哪个口感更好,哪个更有营养。而同时具有社会性的我们,虽然有人不喜欢喝酒,但是在主人举杯的时候,仍说服自己举杯抿一小口(即使是假装的)。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本我是欲望,自我是理性,超我是克制。
那一个人的三个“我”之中,哪个占比最大呢?是“本我”,生存永远是所有生物的最大本能,也是这个生物圈永恒的主题。但“数典忘祖”的人类,虽然脱胎于动物,但一直以来对动物和其他生物有深深地不屑,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产别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人类绝对不能只为了生存而生存。这正是“人生意义”的来源!最早的人生意义正是来自于对自身动物性的蔑视!想想我们古代的神话,女娲补天,伏羲取火,大禹治水,无一例外不是其他生物不曾也不能做过的事情,而人类都做了(即使是夸张的)。你听说过哪个上古的故事,通篇只讲主角只会摘果子,即使所有果子都又大又甜?也许后羿的确是因为狩猎技巧好而变成了神话,但讲故事的人绝不会满足于他只会打猎,而是让他去射日。同样,夸父有可能就是出去打猎走丢了,但人们却说他去追逐太阳去了。所以一般认为神话代表了人类的美好想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人类对自己弱小能力的深深自卑,更代表人类对能力的渴望。
受到这些神话英雄的蛊惑,一辈又一辈的人类坚定地朝着”人定胜天“的目标不懈努力。这就是“人性”的体现,最大的人性就是不满——不满于现状和对未知的渴望。他们发明技术,开发自然,他们穷思苦想,探索奥秘。假如你不定一个这样的目标,你就胸无大志,假如你懒惰一下,你就是社会的蛀虫,拖慢了人类的脚步——而这便是“社会性”的写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不会有困惑,因为他有明确的目标,但另外一部分人却会十分的苦闷,他们明明知道社会的进程不可逆转,但与他们所追求的却有偏差,于是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所以,我的观点是,俗世的人生意义,是人性的膨胀和不满,而哲人的人生意义则是对三种自我的审视和回归。如果你仅仅是更有目标的生活,那任何一个明确的目标都可以变成你的人生意义,就算是杀人放火也并不显得奇怪。但如果你想从世界的本质上思考人生意义,那我可以明确的表达我的观点:人生毫无意义!
思考”意义“,只是我们想变得稍有不同。但可惜的是,人与任何生物,甚至任何物质都没有本质区别。你吃了一顿饭,和麻雀吃了一顿饭,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有何不同?继续说下去,你活了一辈子,和一阵风吹过,对于地球(或者宇宙)来说,有何不同?所以,人生,如同万事万物,只有过程,没有意义。
这种观点绝不是什么厌世的、消极的观点。人生没有意义,不代表我们就别活下去了,而是说我们不要为了意义而活,而要为了过程而活。罗素说,对生活的热情是幸福者的重要标记。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喜欢吃草莓的人并不比不喜欢的人优越,但他多了一份乐趣。这个例子真是绝妙的。当你还在抱怨人生的时候,有些人选择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琐碎、苦难甚至折磨,所以即便处在同样的环境下,那些人比你多了一分乐趣,也就少了一份痛苦。马未都的《观复嘟嘟》有一集也讲人生意义,他的观点同样是人生没有意义,但他把人生归为乐趣,这一点同罗素也很相似。所以你看,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是被一个伪命题困扰着,因为它没有意义。
最后,还是那句俗套的话,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