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偏见
本文是根据课件自整理的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复习,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呀~
社会偏见
一、含义
1、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刻板印象)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
偏见(负性态度)与态度有关,但又不等同于态度。
偏见是与态度的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之上。偏见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情理。
2、歧视
歧视是与态度的行为成分相对应,是一种负面行为。
是针对特定族群的成员,仅仅由于其身份或归类,而非个人品质,给予不同的对待。
歧视总是以某族群的利益为代价,提高另一族群的利益。
3、刻板印象
(1) 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类化原则-社会分类)。
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一般是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认知模式。它是一种命名体系,当对象有了一个类别的名字,就对认知主体有了意义。具体表现为性别、地域、种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而且人们在社会知觉中会用它去"同化"某一个体,只要某一个体被同化到群体中,对群体的刻板印象自然也适于认识这个人。这种印象的形成有的是通过与某些人或群体频繁接触而达成的认识,而有的则是根据他人介绍、媒介传播等间接资料而来的。
(2) 刻板印象的作用
a.积极作用: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特定对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个体适应环境;
b.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特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c.刻板印象会导致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关注证实他们刻板印象的信息,并选择性地记忆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
二、偏见的特点
1、偏见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
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三、偏见产生的原因
1、利益冲突
团体冲突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偏见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
2、学习经验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所致,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其他人的偏见。
3、社会认知
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和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设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刻板印象的作用)
4、内部动机性因素
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
5、人格因素
有研究者用右翼权威性量表(RWA)来测量权威性人格中的保守主义、攻击性和服从,发现RWA能聚合成单一维度,而且能有效预测偏见和自我中心行为。
四、偏见的影响
1、对知觉的影响
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自证预言)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偏见消除的方法
1、强调合作、共同命运
2、社会化-良好学习环境的塑造和受教育程度
儿童、青少年的偏见主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因而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控制可以减少或消除偏见,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有时候偏见更多地来源于知识的缺乏和狭隘。
3、直接接触-消除刻板印象
接触假设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这里所指的条件包括地位平等、有亲密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并有成功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
4、自我监控,自我调节
由于偏见本身也与认知过程有关,所以通过对认知过程的监控也可以减少偏见。
本文完
下回 ——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及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