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每天写1000字有意思的文章

没有人愿意去到的美丽新世界

2016-08-11  本文已影响91人  刘教练

乌托邦(Utopia)是人类理想中的国度,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会形容某个美好的地方“像乌托邦一样”。然而当“乌托邦”的概念出现在各种影视、文学作品中时,往往带着相反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反乌托邦”。

1924年,《我们》的英译本出版,尽管其作者苏联作家扎米亚京1921年就已经完成了书稿,却无法使之在国内出版。而《我们》在国外的出版,迫使他退出苏联作家协会,流亡法国,最后客死巴黎。

1932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发表,1949年,乔治·奥威而的《一九八四》发表。至此,20世纪文坛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全部问世。

在国内,知名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当属《一九八四》,其次是《美妙的新世界》。与之相比,《我们》因为其情节构想和对人性的剖析显得有些幼稚和浅显,以及内容的过于虚幻,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我们》作为开山鼻祖,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有关“反乌托邦”的其他作品。

在《我们》中,大一统国为了统治居民,实施去个体化的政策。

这里的居民没有名字,所有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代号;没有衣服,所有人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没有爱情,有的只是纯粹的性行为。

所有人都住在一样的房子里,所有的房子都是透明的,没有任何的隐私可言。每一天,所有人都在固定的时间听课、工作、散步。

相对于《一九八四》和《美妙的新世界》,《我们》对于未来的设想略显粗糙。比如人们住的房子是透明的,只有在进行性爱的时候会拉下幕布,那么洗澡、如厕的时候就不怕被看到了吗?再比如,所有人都在同一时刻工作、散步、休息,那么人们散步和休息的时候,是谁去维持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继续运转,以便为居民提供基础服务呢?人们凭什么对“集体主义”这么执着?统统没有答案。

整体看来,《我们》的设定略显粗糙,我们无法从书中找到阅读过程中心中产生的疑问,这使得整本书的“预言”效果比《美妙的新世界》和《一九八四》差很多,而看起来更像一则“寓言”。

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个人认为《美妙的新世界》里提到的世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美妙的新世界》就是一个把印度的种姓制度“生理化”了的世界。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在《美妙的新世界》里,人有五个阶级,分别是:

α:阿尔法

β:贝塔

γ:伽玛

δ:德尔塔

ε:艾普西龙

同一个阶级又分两种等级,比如α氛围α+和α-。α能够胜任官员、律师等高级工作,而ε只能充当杂役。

直到现在,种姓制度还对印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负面影响),但情况至少比过去有所改善。然而,在美妙的新世界里,政府通过对受精卵和婴儿早起的生活进行人为干扰,让人从生理上(智商、体质、应激反应等)就分成了五个阶级。

这样的阶级固化是牢不可破的,不会有人想要反抗,不会有人要求变革,这是一个最绝望的世界。

提到《一九八四》,可能大部分国人都有所了解。

有人是从王小波的文章中第一次接触到的:

“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G.Orwell)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A.L.Huxley)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Y.I.Zamyatin)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不管怎么说,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前者未曾发生,后者我们已经身历。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后者则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

有人是从苹果电脑的广告了解到的

1984年的1月24日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那一天苹果电脑发布了全新的Macintosh(简称Mac)

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否认《一九八四》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很多预言,都成为了现实。而“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

顺便说一句,作为广告人,看了奥威尔对“新话”的解释,我相信如果他去做广告,一定也能做的不错。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有它自己的权能,它的权能甚至超过了人类对它的驾驭。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词语不仅说事情,而且做事情。

你说出一个词,就把那东西召唤出来。如果一个东西没有被命名,它就不能存在。非典出来的时候,不知道它是什么,也得命名为“非典型性”肺炎,它才能进入我们的语境世界。

控制了语言,就能够控制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进而控制他的行为。

而广告不也是通过广告语,打动消费者,进而让他购买吗?

如今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元素。

比如近几年大热的美剧《疑犯追踪》

虽然目的不同,但这样的监视系统和《一九八四》中的监视系统如出一辙。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更让人绝望的反乌托邦。最经典的莫过于《黑客帝国》三部曲。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作者都没有给出当下所描绘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只是说因为某一个原因(战争、瘟疫等),世界变成了这个样。而黑客帝国三部曲有一个动画版前传,详细地解释了黑客帝国的世界是如何成型的。

在最开始,机器人是被人类制造来服务社会的。而当机器人拥有的智慧超过人类时,人类开始向机器人歇斯底里地宣战。为了制服机器人,人类遮蔽了天空,妄图隔绝太阳能,断绝机器人的能量供给。而机器人则把人当成了能量来源。最终形成了黑客帝国里人与机器相互寄生的世界。

这是一种更加令人绝望的“反乌托邦”,在《黑客帝国》的世界里,人类这个种族绝无可能再创造任何新的辉煌了。

总的来说,一个“反乌托邦”所必备的元素有很多,比如监控(监视人的行为、思想)、维持稳定和平衡(阶层极度固化、战争手段)、限制人身自由(思想警察)、通过媒体或生物技术给人洗脑。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反乌托邦”完全消除了人的激情,也就意味着消除了人的梦想和探索精神。

在《一九八四》里,大洋国把人的全部激情,通过战争的手段,转移到“仇恨”上。所有人只有两种情感,“热爱”和“仇恨”。

在《美妙的新世界》里,激情被消磨在麻醉药品和随意的性行为中。政府从小培养男女对性的认知,没有人会为异性吃醋,嫉妒同性,因为对于高级人种而言,异性是唾手可得的,而低级人种由于智商设定,根本不存在这么激烈的情感。

里面一段话揭露了这个世界是如何处理“激情”的方式:

“冲动受到阻碍就会横流放肆,那横流放肆的是感觉,是激情,甚至是疯狂。究竟是什么呢?这得取决于水流的力量和障碍的高度与强度。没有受到阻碍的水流就沿着既定的渠道和平地流入静谧的幸福。”

这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世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可谁想去呢?

激情、探索总会带来改变、风险和颠覆。即便是以人类的安全为优先目标,进行对世界的控制,长远来讲也依然不是一件好事。

1955年,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出版。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永恒时空组织,可以前往未来和过去,修正历史上可能发生的错误,例如拯救某个人以避免一场瘟疫,杀掉某个人以避免一场战争。其实这也是一个反乌托邦世界。

基于这样的行为,一些危险的武器被扼杀在襁褓里,世界的科技走向了另一个方向。然而从未来的某一时刻开始,永恒时空组织无法再进入未来的世界。当主角冒险进入那个世界后才得知,未来世界的人们因为永恒时空组织对历史的多次修改,失去了掌握更高级科技并向外太空拓展的机会,而被其他外星生物围困在地球上。

于是男主角回到过去,瓦解了永恒时空组织,也拯救了未来的人类。

如果把“反乌托邦”的种种元素分解来看,如今我们都不同程度地生活在反乌托邦中。游戏、A片、偶像剧消耗着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许多人被虚假的信息蒙蔽着双眼,不少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所谓的爱国青年们,在网络上谩骂,打砸日本车,抵制肯德基,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你不得不承认,在某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曾任由自己沉溺在某种“反乌托邦”中。

所幸,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我们还可以选择为了梦想打拼,选择了解真相,选择读书思考、知行合一。我们还可以选择忍受痛苦来实现目标,选择破釜沉舟来一雪前耻,选择用体面的或不体面的方式赢得他人的认可。

而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就是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