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杂文》读书笔记(十)
12.28.2018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父亲不让我们学文科,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时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临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等实例。
(文人没有好下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尤其能深刻感受到这点,然而理科也没有看到有什么好下场呀,每个时代的人能否活得如鱼得水,要看你的性格适不适应这个社会,兴趣爱好有没有跟时代登对。当然没有气节的人获得很好,我们无限鄙视他,也是人家适应了当时的环境。并不是文科不好,理科就很好。)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人的书没有上架,窝在他自己的家里。我没有孩子,也不准备要。作为中国人,我是个极少见的现象。但是人有一张脸,树有一张皮,别人都有钱挣,自己却在干可疑的勾当,脸面上也过不去。
(小波和李银河都选择丁克,都理解同性恋,不知道他们某一人影响了另一位,还是另一位影响了另一位,抑或是互相惺惺相惜,相见恨晚。至少爱国,有过相伴,也不遗憾。
小波对自己的现状真诚调侃,内心独白是我们常人说不出来的,说不出来是没有口才和文采,也是爱惜脸面,就这张脸面还值点钱,其实也不值得钱,只是我们认为它相对于身上的其他东西值点钱。我喜欢这份真诚和豁达,真实地剖析。)
除此之外,我还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这时我总善意地想:写信的人准是领导那里挨了骂,找我撒气。
(有意思,阿Q精神适合我们普通人,接地气,瞬间拉近了距离,小波鲜活地在我们身边。)
在这些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的宏大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相当于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兔子吃掉狼。
(如此唾弃郭沫若,他不过是为了苟且地活着,我常想,人天性是惜命的,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尤其是生命保全他人,这真的相当伟大。我们不要过多站在理性的角度评论,牺牲值得与不值得,因为这样的人少,所以媒体争相报道吧。
同理,不是大家看不到那些宏达的过程,他们只是想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小波自己也算呀,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那也是自取灭亡的方式啊,因为愿意冒险,活得有气节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普通人。
愿大家都找个小目标前行,不必负重前行,但也求不要浑浑噩噩,他人牺牲还招唾弃,让我想到《羊脂球》自愿牺牲的妓女,那么美好的人,我们都做了什么啊,被救的人不感恩,还嘲弄她,那牺牲者变鬼也不放心了。)
《我看文化热》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
(的确,孔孟,荀子,墨子,炎黄,蚩尤,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我们活在精神层面,科学技术虽然也有涉猎,四大发明都没法遮盖传说,五千年封建社会的制度风气所产生的光芒。
我们落后了这么多年,感受到物质社会文化氛围的热浪,人们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做文化人,要么做商人,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做一个有文化的商人不正是世界格局的体现吗?
文化不是腐朽,不是酸腐,更不是贫穷的象征,那还有多少文化人愿意固守这份纯净呢?商人也不全是奸商,没有文化做底蕴,商人某天就变为平民了。
允许文化人生存,要活得更好,允许商人引歌作赋,我们的时代更鼓励全民学习文化,人人都是文化人。)
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
(伦理是针对所有人的概念,不应该贴在文化人的头上,有无文化,都应该有基本的道德底线,生为人与动物的区别,知羞耻,懂善恶,不行善避恶,至少会区分。
遵循内心本能的呼唤,良知,至于不愿牺牲个人的利益,成全整体利益,这是知行关系,过多约束,就是道德绑架,站在制高点,有何优越性赋予人那么咄咄逼人,强制别人牺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