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2021-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涛山居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古道

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被无数歌手传唱演绎。

歌手朴树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唱着唱着就不住哽咽了,唱不下去了,因为这首歌里面赋予了太多的离愁伤感,以至于朴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这歌词是我做的话,我宁愿当场死去”,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弘一法师的一首词,这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为何这首歌历经一百多年还能传唱不断、经久不衰呢?原因我们要从这首歌的词作者弘一法师的一生去了解。

弘一法师像

弘一法师,本名李叔同,1880年生人,时逢清末,祖上是盐商,开有钱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生来衣食无忧,但他与一般富家子弟又不同。

李叔同15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一个少年,无思无忧就能有这种感悟,我们不得而知其原因,似乎隐隐约约为后来他告别富贵做了一个准备。

李叔同26岁母亲病危,他想尽孝为母亲买一口好的棺木,就在出门时,府内传来了母亲与世长辞的消息,他没有做好与母亲告别的准备。之前很火的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断放下,但令人难过的是,我没有好好的做一场告别”

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是苦。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路可循,父母走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只剩下归途。

《百年孤独》里说,“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后来他去日本留学了,接触了西方的音乐美术,回国做过老师,他的学生有丰子恺,丰子恺曾说,如果让李叔同的人生再走一次,出家还是他必然的归宿。

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能做好,在各方面的造诣都达到巅峰的时候是很孤独的,他会无法安放自己的这颗心,不知道自己这颗躁动不安的心该往哪里去,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该往哪里去。

直到39岁那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李叔同来到杭州虎跑泉旁的定慧寺去断食辟谷,在寺院里住了17天,这17天的过程让他接触到了佛法的熏陶,看到了僧侣的生活,他好像找到了于自己和平相处的方式,找到了心的归宿,他决定出家,号弘一法师。

再后来,他在日本的妻子闻讯后曾三番四次的来见他,请求他回心转意,但他都是避而不见。又通过种种关系,终于在一天早上,薄雾清晨,西湖的湖面上有两艘小舟相遇了,隔船相望。

爱,就是慈悲

妻子看着眼前的丈夫说到:“叔同、叔同”

“请叫我弘一”和尚说到。

“好吧,弘一法师,请问什么是爱?”妻子问到

“爱,就是慈悲。”弘一法师回答到

为什么我们说“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39岁前,李叔同还是公子翩翩的,伴随了他走了半生,但是39岁他出家后,世间就再无李叔同了,世间就只有一个弘一法师了。他把自己小爱舍去了,融入到了世间的大爱里。

回过头我们再来体会这首《送别》,1914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是李叔同的挚友,因为资助民主运动破产了,来到李叔同的府外,他没有进门,只是朝门内喊:“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留下来一排深深的脚印。

李叔同赶到门外,看着友人远去的身影,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时过百年,仍能听到,“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