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为我好”的青春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十三岁的女孩,被人丢弃的狗,是最孤独的个体,任人支配,也任人打骂,她们反抗过、任性过,却又被人如提线木偶般拉回,拉回他们身边,做一个随时点头,时时微笑的木偶,顺着大人的心意,顺着社会的要求。
影片一开头,李玩的几句话,就已展现了她的性格,爱幻想、孤独、不被人理解,这已经将她与长辈们拉开了距离,爷爷奶奶很宠她,爸爸也很爱她,只是李玩不是他的全部,他还有另一个家庭,也有了另一个孩子,为了抚平李玩的情绪,讨好李玩,父亲买了一条小狗送给李玩,起初李玩对他表现出一副很讨厌的样子,可孩童的心总是易于融化的,李玩接受了小狗,并给他起了一个伟大的名字——爱因斯坦,李玩爱宇宙,也爱爱因斯坦,狗成了她的朋友,最令她开心的朋友,可这一切却因一次意外而打破,爷爷带着爱因斯坦去买菜,狗不见了,李玩疯狂的找寻他,爷爷奶奶不放心她,出门也一起找,结果却是狗没有找到,爷爷摔坏了腿,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李玩被父亲打了,这场冲突激烈而虐心,父亲的责骂,李玩的哭泣,是不可开交的家庭战役,而后的父亲道歉,爱你,为你好,诸如此类的话,加上父亲宽厚的怀抱,化解了这场矛盾,可是真的化解了吗,在我看来,那只是弱者对强者的屈服,是道德伦理的捆绑,是表面的风平浪静。
此后的李玩,接受了父母送她的第二只爱因斯坦,只因为她目睹了小狗被弟弟欺负的模样,正如她的处境,她和爱因斯坦何其相似,人们高兴的时候,抚摸、怜爱、满脸堆笑,愤怒的时候,却成为了他们发泄的对象,大人们总是善于遗忘,也最易承诺的一群人,李玩的父亲看到女儿接受了小狗,答应了她带她去看展,却在短短的宴席之间忘得一干二净,在他眼中,陪客人喝酒是大事,甚至不惜让女儿敬酒,可在看到李玩在外面喝酒的时候换上另一副模样,他不知道女儿不喜欢喝牛奶,不知道女儿心里在想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她们身上,让孩子按照他们所画的轨迹行走,在李玩最需要的时候父亲总是缺席,却在她想要独立做决定的时候对她的人生指手画脚。父母可以参与我们的人生,可是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任何一个人都不是谁的附庸,而是自由的个体。
李玩的父亲给予李玩的爱,是束缚的爱,给她买狗,允诺她看展,都只不过是想要让她乖乖听话,接受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宴席上做一个左右逢源的乖孩子,未曾想过李玩要什么,喜欢什么,没有想过听听李玩的心声,他始终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规划着李玩的人生,也规划着李玩弟弟的人生,正如影片的末尾,李玩弟弟小小的身影在滑冰场摔了又起培养着父亲给予的兴趣。
就像李玩所说,或许爱因斯坦在别人家中能过得更好,此时的李玩已没有了抵抗的力气,选择了接受父亲的安排,选择了做父亲眼中的乖孩子,很多人都能在李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在李玩父亲身上看到自己家长的影子,不被人理解的青春,以及慢慢消失的坚持,在这种教育下,我们长成了父母眼中最好的样子,却不是最好的自己。
影片不同于近年来市面上同类型的青春片,摆脱了狗血的套路,真正聚焦于青春期少年们的心理,赤裸裸的揭开父母与子女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企图用爱掩饰的鸿沟,终究会变成无法结疤的伤痕。如片名一般戏谑无比,狗、十三,仿佛是在痛骂这个世界,装成大人而从未长大的伪善的成人,打着“为我好”的旗号,满足自己心中的虚荣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