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在路上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亲子教育

教育: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

2017-06-26  本文已影响107人  知多少_LJ
教育: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

--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时就被共鸣了!有朋友问我是什么意思时,当时我略想了一下,似乎有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味,却没深思急于表达,只回了:貌似可以跟“难得糊涂”沾边儿。

再回头看这句,才加深或是“可言传”理解了这样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看见“看不见”--是说我们应该看到那些行为“背后的故事”。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动机或是驱动力,这个也许看起来的行为结果,隐含或之前发生过什么故事或事情?简单举例,比如:当你回家看到厨房地面脏乱差至极,想要对孩子发火,却发现锅里已经炒好的西红柿鸡蛋、米饭冒出成熟的香气……那么你看见的“乱”原来藏着孩子因爱而“做了这么多事情“的信号和因爱而产生的晚餐。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在平时多因的看待某些看似负面的行为结果,而可以多方面了解孩子的“小心思”?

记得带孩子亲子阅读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主人麦克出门,把爱犬布法留在了家里。布法为了帮助主人分担家务,便趁主人不在家时先放水想洗碗、再叼着扫把扫地……但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它只能是把水龙头打开一直在放水、挥着扫把到处乱舞......结果等麦克回到家发现:满屋子的水到处流,地上还散乱着打碎的花瓶……再看看布法无辜的眼神及有努力打扫过的痕迹时,本想发火的麦克低下身,抚摸着布法,反而安慰起它来……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很深!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时,可曾耐心或是真的怀有爱心去探究他们的“真心”?是否有想获知“真相的过程”的考量能力?下回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否先蹲下来问清楚孩子的初始动机?--大部分时候孩子都是出于善意和无恶意的,那就选择爱的回馈吧!一个好的出发点足可以弥补或是盖过他们的过失或能力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是,之后我们要教给他们该怎么做,可以增长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该去看见的那些“看不见”!

另一个层面,我理解的“看见”代表“觉知”;而“看不见”则是我们当下的状态或是情绪。我们应时刻临在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情绪或思维走向,临在感觉到身体的变化--这些表面看不见的存在;然后体察它、关照它、引导或平抚它……让这些客观或瞬间的负责存在,走向积极的一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我肤浅理解的化“看见为看不见”,即与“难得糊涂”异曲同工。看见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要装作没看见,让不良逻辑后果来使他自省、自觉的改正,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只是这种觉察程度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忍功了得,耐性十足,长期效果才能显现。不然,我们就只能是常规的”干涉“在先,以后又不得不反复干预了!打破了这个”自尝后果“的大好机会。比如孩子丢三落四这件事,我们明明看到他落东西,却可以忍住不提醒,待孩子到学校因没带用品而扣分时,他第二天一定不会再忘。也许这种情况要经历两三次,但每次之后他都会记得一段时间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就好!反之,如果我们总是怕他们落东西,而一直在旁提醒、帮着找、帮着带......那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心态,误解这些自己本应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归于他人的应该!所以,在长期的观察中,这种干涉是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负面影响的。

第四个层面,看见也要忽略,就当没看见。这种情况适于希望通过淘气或挑衅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情况。如果这种调皮的状况发生,你便完全可以忽略,不去强化他的所为。否则,如果他一闹情绪或使小坏,你就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管理“他,他会误以为:只有用这样的方法,我才能吸引大人的关注。如果我们采取“忽视、不理”的态度,或是和善而坚定地告诫他:“这样没有用”时,几回合下来,孩子觉得这种也许哭闹的方式并没有达到被关注的效果,他们便不会再用这么消极的手段来实现目的和提出要求。而是慢慢被引导转向更积极的一面。但之后 ,如果他们出现了积极的诉求,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回应来对待孩子,他们才会知道如何表达诉求才是更正确和健康的。

而对于不控制“控制”又怎么解?

1,我想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关注孩子,不要过度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控制孩子或他人。

2,我们对孩子的不控制,实际是控制的最高境界。表面的不控制要被暗中的积极引导所替代。比如:我们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可以这么做,不可以那么做……“而是可以换成“你这么做试试会不会更好一些?你那样做是不是才会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建议、启发式的态度,总比命令式更和谐而起到更积极的效果!

3,不控制我们正在控制的自己的情绪--这种说法虽有点绕,但总归就是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同理心的对待孩子。当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要觉察并观察,从而控制发作;对于引导自己情绪的良性走向,我们可以不必控制。

……也许还有之后想到的四4、5……

总之,教育就是:看见“看不见“,不控制“控制”。做到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就更和谐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