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有感

2021-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阳光心程

前不久,读了这本《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书中的很多定义帮助自己定义了很多儿童的现象,收获颇多,把感触较深的几个点分享给大家。

(1)

孙瑞雪老师说“当儿童打人时,他不一定是真正要打你,只是他说“NO”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不知合适的表达是怎样的,你可以告诉他,他不喜欢不同意时可以说 不”。

读了这个点,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误解了孩子,当孩子用手重重的拍打了其他的孩子时,我们就自然的给孩子定义这是打人。

而,我们越跟孩子强调不要打人时,他们反而更喜欢去“打”别的小朋友。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不会说不和不喜欢,所以,用拍打来表达。

这时候,大人需要作为观察者的角色,并去询问和倾听小朋友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了解了原因之后,去引导和告诉自己,该如何正确的表达。

图片来自网络

(2)

“ 发脾气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紧张感的外在表现,是儿童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空虚感的外在表现。”张瑞雪老师说。

我们太常看到孩子发脾气了,孩子发脾气了可能会大叫,可能会大哭。很多时候,面对幼儿的脾气爆发,大人可能手足无措。

那是因为,我们以为小朋友发脾气是无常的,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的,我们只需要等孩子冷静下来去跟他沟通,问问他们原因,知道原因大人就知道该怎么去引导和帮助小朋友了。

图片来自网络

(3)

“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在他出生后第一个月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当孩子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时,他就会感到兴奋和高兴。”看到这一点时,一定有很多老师和家长有共鸣吧。

今天还有一个家长跟我说,她的孩子有一点强迫症,很多东西一定要收好才会离开。其实,有这样现象的孩子不仅她们一个。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是,支持她的秩序感,让她自己做,让她们自己去收拾。孙瑞雪老师说“秩序感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还会为儿童带来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非常喜欢这本书,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