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评述中国历代帝王》

每每读此类书籍,就感觉自己的脑袋瓜子不够用。这本书写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帝王的评述,看后感触颇多,总结下来,一共三点。
第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告诉读者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毛泽东评述中国历代帝王》第一个评述的是纣王。

纣王是谁,纣王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估计人人皆知。譬如成语“助纣为虐”,中学历史书上的“酒池肉林”,小说《封神榜》中的纣王,以及《现代汉语词典》对“纣王”的解释,都说纣王相传是个暴君。于是,在我们的心目中,纣王是个暴君,他荒淫残暴,宠幸妲己,残害忠良。
毛泽东说“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纣王名叫帝辛,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他经营东南,巩固边疆。周武王夺得了江山,推翻了商王朝,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显得正义,极有可能丑化了纣王的形象,把一切罪名戴在纣王的头上。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世,纣王的罪名越多,到了小说《封神榜》,纣王的形象就彻底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了。
商朝末年有三位贤仁,世称“殷末三贤”,又称作“殷末三仁”,他们分别是微子、箕子、比干。毛泽东认为这三人都是反派,商朝为什么分裂,毛泽东认为微子最坏,是微子里通外国,出卖了自己的国家,后来微子被周朝封为宋,微子是宋姓的始祖。那么微子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里通外国呢。
微子是纣王的亲哥哥。纣王的母亲生微子的时候,她还只是妾,所以微子是庶出。纣王的母亲生纣王的时候,她已经是王后了,纣王就是嫡出。纣王的父亲帝乙认为哥哥微子是长子,想立微子为嗣,而根据礼法,微子是庶出,纣王嫡出,应立嫡。
如此看来,微子里通外国,也是有导火索的。
毛泽东对纣王的评价,彻底颠覆了我对纣王的看法,我开始怀疑我之前学过的历史书。郭沫若也在他的著述《青铜时代驳<说儒>》中曾考证说“……其实就拿殷代最后一个亡国之君帝辛来说吧,这人被周及以后的人虽说得万恶无道,俨然人世间的混世魔王,其实那真是有点儿不大公道。”
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曾说过这样一些话:“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说的每句话,都被当做真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本书除了纣王帝辛,还有其他类似的帝王。比如“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他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让自己的行为显得正义,顺乎人心,而被记着“黄袍加身”。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独立思考,多考证。
第二,高度不一样,看法不一样。
这本书里,除了纣王,毛泽东对另外一位帝王的评价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即秦始皇。

我们在看秦始皇的时候,更多的看到的可能是秦始皇的暴行。然而毛泽东在评述秦始皇的时候,更多的是对秦始皇的肯定,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全中国,不搞国中有国。在他的《读<封建论>呈郭老》也写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我想,这一定是我们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问题不一样。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在评述秦始皇的时候,高度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他看到的是全局,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局部。
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站的高度不一样,看法自然也就不相同。
第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这本书中,毛泽东评价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帝王,在他的《沁园春•雪》中也提到了一些帝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有一些帝王,他们只是一时的帝王,或是一时的起义军领袖。他们在行军作战时无比勇猛,有智慧,而在坐下江山后,反而贪图享乐,导致自己的政权快速灭亡。

比如隋文帝杨坚,晚年奢侈残酷,隋炀帝也是即位后穷奢极欲,而早期的他们都是非常有能力,有谋断的。
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军队刚开始纪律严明,是农民起义军中最强大的力量。然而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到达北京后,他的一些大将却忘乎所以,贪图享乐,导致军纪松弛,盲目轻敌,最后功亏一篑。
又如洪秀全、杨秀清。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洪秀全即开始大造宫殿,广选嫔妃,把自己关在天王府的高墙之内。而杨秀清也自恃功高,权力欲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内讧。
可见守业更比创业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本书毛泽东评述的帝王很多,这只是我看书之后的一知半解,也请大家多多指点。同时本书也推荐给朋友们看,我想会丰富大家的知识与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