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初01 四圣同揆
四圣同揆,后圣以达先圣之意而未尝有损益也,明矣。-《周易内传》
白话:四位圣人对《易》的大道的理解一致的,后圣在继承先圣上并没有损失,这是不容置疑的。
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三个层次。
首先四圣即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也有三圣说,《汉书 艺文志》没有提到周公。认为卦辞爻辞都是文王所作。东汉马融认为爻辞有“王用亨于西山”,“箕子之明夷”,都发生在文王之后。所以他反对这种说法,提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卦辞和爻辞是两个思想系统。当然现在也有五圣说,认为舜帝也是一圣,恐怕就差把作者本人也算上一圣了。
其次,强调“同揆”,因为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揆一”来源在《孟子》。反对的声音有很多,代表是朱熹。认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易是不同的。
“本义只是要作卜筮用”,及文王“添入乾元亨利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早不是伏羲之意”,“待孔子系易作《彖》《象》《文言》,则以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非文王之易矣”-《朱子语类》
这样的观点是危险的。后果就是过分看重卜筮的一面,认为后圣不如先圣,“呜乎,安得此大乱之言而称之哉!此盖卜筮之家,迎合小人贪名幸利畏祸侥福之邪心”。 这个说法是很严重的,而与现在的一些人利用大家对《易经》的信任和神秘,来招摇撞骗,非法牟利。这是小人的做法啊!当然这个并非朱子的本义,但当时和现实的情况就是如此。《火珠林》这样的书流行,就是“易之所以由明而复晦也”。
大道总是得以传承的。孟子最早提出先圣后圣说,司马迁也希望自己是一圣,我愿意封他一圣吧。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离娄下》
最后谈后圣达先圣的“损益”。其实还是在强调孔子的义理之说和象数之说其实是“揆一”的。很多人因为“卜筮”实用和好理解,而舍弃义理,是无法贯通《易经》之理的。占最多只能于易道的1/4。
25%的几率给你算命,你信吗?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系辞》
有很多朋友学习周易和谈论周易。但也有很多谬误,甚至迷信了。初级阶段的学习还不知道会写到几篇。主要参考的书目有潘雨廷《易学史入门》,船山《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结合自己认知和事例,谈谈学习的体会,希望我一样的初学者有收获。
《易初》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