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想起了苏轼

2016-09-14  本文已影响55人  言午57

       

     

想起了苏轼

       明日中秋。

       

       傍晚,我倚窗前,天空阴沉沉的,不见皓月当空。窗下,郁郁葱葱的树冠,在秋风的吹拂下,树梢在轻轻的摇曳着,仿佛在诉说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我想起了苏轼。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五年前,苏轼上书新法之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他过失。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蹍转各地为官。他曾求调苏辙相邻地为官,以与兄弟相聚,终未如愿。这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七年未曾团圆,他仰头望着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作此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他在写这首词时,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现实中,他很不得意。另一方面有才不能施展,他对现实有一种强烈的不满。不管怎么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诗人是完成不了他伟大抱负的。值得庆幸的是,他留下的千古绝唱,给后人敬仰、留传。

       我在想,倘若苏轼活在当世,他的政治抱负能实现吗?我看未必。苏轼思想有些因循守旧,不能与世俱进。历史上,北宋王安石变法,对封建社会而言,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苏轼是极力反对者之一,可见其迂腐一面。所以,即使他活在当下,面对改革开放,他是否能接受现实,我不敢惘议。但我喜欢他的傲骨,欣赏他的文采。

                        言  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