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拆书练习
统计了一下,我今年在亚马逊一共买了32本书,读完和正在读的,一共有20本。家里积灰尘的当然不止12本,还有去年买了一直没有看的……
我还蛮喜欢看书的,看书的量却不算大,和大家一样,有一个永远的迷思,就是挤不出时间,好不容易有一段空闲坐下来,这摸摸那看看,静不下心,好不容易静下心来,拿着书翻来覆去,不知如何下手(如果是电子书,不到5分钟就会被微信勾引),下得了手的吧,一直徘徊在封面、序、目录和第一章,一旦放下,这本书就很可能永远都停留在了第一章,终于有一本书认认真真看完了,过几天跟别人聊起,啊,这本书我看过,那是讲什么的?呃……反正,就是……就那样呗……说不出个所以然……好尴尬,下次再想起看书这件事时,想想反正也没时间看,看了也不记得,还是算了吧。
最近我还蛮喜欢“套路”的东西,或许是因为时间少、事情多吧,总想着如何提高效率(这其实蛮功利的)。说到读书这件事,不得不说有一些套路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快速阅读。当然,快速阅读并不适用于阅读经典书籍,比如名著、散文什么的,这类书必须精读,就是一字一句的背下来都不为过。快速阅读适合一些讲“道”讲“术”的书,说人话,就是适合那些,你看书是为了了解某方面知识开拓展眼界、为了掌握某种方法、工具指导工作生活,或者看过之后能用来吹牛的情况。今天就来分享一个我刚认识的读书方法——拆书。
拆书是什么(和拆房拆墙拆散那对男女有什么区别吗)?
拆书有什么用(能帮助我快速读完一本书吗)?
拆书难吗(要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吗)?
那就说说这两天我是怎样运用拆书的方法读完一本书的。
1拆的这本书叫做《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这本书由马东带领奇葩说天团成员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等出品,听着作者团的名字,看过奇葩说的人就能知道,这是一本教人说话的书。没错,早前马东带领奇葩说天团开了一档音频节目,叫《好好说话》,用马东自己的话说,或许是希望一鱼两吃,于是出了文字版。
也借着对作者团的了解,很容易猜测到这本书必定是一本写“术”的书,不讲大道理,摆事实讲句子,直接告诉你某个场景不该说什么话,该说什么话,实用性强,毫无难度,看完了绝对不会有“哦,道理我都懂了,那到底该怎么做呢”的困惑,照着念都可以。
2具体的说,这本书围绕着五维话术展开。哪五维?沟通、说服、谈判、演讲和辩论。一点都新鲜,对吧,每本教说话的书讲的都是这几个方面。那么,这本书有何特别之处?
3
以“沟通”为例,书中先用简短的引文写了什么是沟通,为什么要沟通,为什么要重视沟通。然后从“工具性沟通”、“冲突时的沟通”、“沟通时的情绪”和“自我沟通”四方面来展开,每个方面都通过实际的场景、例子,重点阐述误区、小诀窍和使用注意,归纳出常用句型。
例如:“冲突时不要寻求结论与解答”一节中提到,冲突沟通时,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
书中写到:“什么叫‘两个版本’?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们自己所编写的版本中,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来自他人的反弹与质疑,对我们来说都是缺乏体谅的、胡说八道的,甚至是挑衅的。”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一寝室的两个室友,一个习惯早睡早起,一个则是晚睡晚起。对于早睡早起的室友来说,晚睡的室友熬夜是不干正经事,贪玩、不懂得尊重别人,而自己生活作息规律,自爱自律;对于晚睡的室友来说,自己晚上主要是因为白天压力大,晚上打游戏放松,而且也不总是打游戏,有时也是在温习功课,而早睡的室友早起吵到自己,他都忍了,现在还要干涉他的作息,说明室友娇生惯养,不会为他人着想。双方在看待这件事时,都觉得自己理直气壮且忍无可忍,对方都是“恶人先告状”。于是冲突愈演愈烈,由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摩擦,升级为人品的矛盾。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前两天,我正好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妻子说婚后这几年,我和丈夫的关系越来越差。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只希望能得到他的一些体谅和关爱,然而并没有。可我仍然不计前嫌,约了三五好友,为他筹备了生日晚会,希望他能感受到我对他的爱,他竟然不领情。从她的述说中,我感觉她的丈夫是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信奉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最亲的人面前情感不需要修饰的生活准则。假设生日那天遇上工作压力,或者情绪不在状态,妻子给的意外惊喜,对他或许真的很容易变成惊吓,可想而知吵架在所难免。和那两位室友一样的,双方都觉得自己理直气壮,都是对方自私不体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世界。
虽然我们都是读过书见过世面的人,在处理事情时都有十足的把握“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如果不能意识到两个版本的存在,或者意识到了,但认为不同版本就是胡说八道、无理取闹,冲突当然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怎么破?
书中提到的方法,叫做“感受的预防针”,帮助我们既可以清楚、直白的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也不至于让对方过度防卫而引发不必要的反弹。常用的句型有:
“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
“你知道我这个人其实有点作(敏感或容易受伤),不过我确实感觉到……”
这点和我在另一本书(《幸福的婚姻》)里读过的建议不谋而合,当冲突发生时,不谈“事实”谈感受。
以刚才那对夫妇为例。
当他俩为生日宴会沟通时,原本妻子说:“我做什么你都不领情!”
现在妻子说:“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我做什么事情你都不领情。”
有了前半句的过渡,既表明了妻子的立场,我不是要指责你,但我真的很受伤。也留给丈夫述说和解释的空间。
原本丈夫说:“你这样给我很大压力!”现在丈夫说:“你知道我这个人没什么情趣,不善于表达情感,我确实感觉到很大压力。”同样,表达了丈夫的感受,我不是要指责你,但我真的很受伤。避免了点燃妻子的怒火暴跳如雷或反唇相讥。两人的沟通也会舒缓许多。
4
一直以来,我们总被教育要听话,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随便表达自己的意见,可是在社会上、在家庭里,我们却常被考核“会不会说话“,以至于我们常常把自己置于该说话的时候没有说,说话的时候没有准确说,说完之后后悔说的尴尬境地,捶胸顿足,午夜梦回都忍不住想煽自己几个耳光。有些人,出身、机遇、精力、智力、甚至品质都不如我们,但却凭借着会说话,过得比我们好。这是很尴尬的事情。ta不就是嘴皮子厉害嘛,ta不就是抓住了时机而已嘛,有什么了不起?抛开嫉妒恨,真的挺羡慕ta的会说话。
“会说话“,是门学问,”得体的与人沟通,表达自我“值得我们修炼。《好好说话》这本书,列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甚至归纳了可直接拿来用的句子,是一本可以直接拿起来就用的书。但文字写得再漂亮,要想真正掌握,还得平日里多多练习,就像练习英语口语一样,死背,遇到合适的场合就说,然后才是脱口而出、触类旁通、形成自己的风格、一路走向人生的巅峰。
好了,拆完了,回过头来看,拆书这件事也不过如此嘛。很像写读后感,是不是。
首先,当我们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不妨先看看书前书后的推荐语、序言、目录,也可以在网上(买书的网站、豆瓣等)看看评论,这样我们就对这本书是说什么的,打算从什么角度说等方面有了大概的了解。(上文中第1、2部分)
有了框架之后,就开始往里填东西。如果你有时间有精力,就从头看到尾,如果时间精力有限,或者只需要了解书中的某一部分,完全可以挑你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阅读。画出书中对你有触动的部分,试着用自己的话阐述作者说了什么、通过怎样的案例、作者是如何解决问题,对你有什么启发。
接下来,想想现实中你遇到的问题,对照着书中的观点、方法,分析自己的案例,并记录下这一分析过程。(上文中第3部分)
最后,回顾书中的知识点,作者的观点,对于自己有哪些帮助,以后可以在什么场景应用新学到的知识。(上文中第4部分)
通过拆书的方法来阅读一本书,我的感受不仅仅是很快就看完一本书,而且思路更加清晰了,边看边想、边归纳总结,思考合适应用的场合,做好记录。即使过了很久,我不记得整本书说的是什么,但我至少能记住里面几个点,因为它们曾给我启发,曾指导过我实际的工作生活,印象自然是非常深刻的。阅读一本书又快又好,说的就是这样吧。
让我们一起来拆书吧。
---END---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号“是小Q啊”,和我一起玩耍)
#7744-小Q-是小Q啊#橙子学院码字岛第八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