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论关羽之死 012116106 朱文渊
华夏,泱泱大国,说到关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羽身长九尺,生得一副美髯,纵有“美髯公”之美誉。然而对众人而言,最熟悉的还莫过于“关圣”的名号。魏蜀吴三国鼎立,关羽既为开国功臣,又是三国“三绝”之中的“义绝”,自是被封王,后人也对之神话,在明朝时被明神宗追封为“关圣帝君”,遂有“关圣”的尊称。在这里,也要小小科普一下,历史上的武圣其实一直是姜太公,直到明朝,关羽和岳飞同时被封为帝君,所以岳飞也是武圣,被追封为“岳圣帝君”,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于关羽的“忠”,“义”最为推崇,所以“关圣”遂成正统。当然,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岳飞乃抗金名将,满清又自称后金,是金人的后代,对岳飞自无好感,于是便只奉关羽为“武圣”。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是为“勇”,“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义”,“关羽三约,降汉不降曹”是为“忠”。我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在为关羽的武力以及他的忠义性格所动容之时,也扼腕关羽这一位五虎上将之首惨死的结局。这一位无双猛将最后竟被吴国一个小小的将领马忠生擒,后被孙权枭首。对于关羽之死,很多人认为也是关羽咎由自取。诸葛亮让他镇守荆州,但是关羽除了在军事上做的不错之外,为人处世方面却是很失败。对外,关羽拒绝了孙权的提亲,口出狂言“虎女安可嫁与犬子乎?”,当时是,天下谁敢称东吴王孙权的儿子是“犬子”?,为此激怒了孙权,后来也就有了吕蒙“白衣渡江”一事;对内,关羽自恃清高,一向看不起同僚,为同僚所记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搞不好同事关系。不久关羽出征北伐,连续攻克曹操襄阳,樊城两座城池,并且打败前来增援的于禁,“水淹七军”的典故由此战而来。后吕蒙偷袭荆州,关于在撤退襄阳城时被曹军大将徐晃包围,同僚拒开城门,最终关羽败走麦城。直到最后撤退西川之时,关羽的自负也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死后却英灵不灭。自黄巾以来,关羽纵横天下三十年,可谓“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是关羽戎马一生的写照。现如今,对关羽之死的最普遍解释便在于此。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关羽其实是被刘备联合诸葛亮害死的?
试想,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那么多人不选,偏偏选了一个自大自傲的关羽,论武力,论军事才能,赵云哪点不及?而且赵云不似关羽那么自傲,再论忠心,似乎也不输关羽,长坂坡于乱军之中七进七出,救出刘阿斗,试问,不忠心的人会这样做吗?两人也都是冲阵斩将的好手,却偏偏赵云跟随刘备进驻二川,开疆立业,为何不是赵云镇守荆州?我一直在想,会不会就是关羽的“忠心”毁掉了他自己?因为他忠的不是刘备,而是正真的汉室王朝。
讲到这,就有必要讲讲刘备这个人了,这个被鲁迅说成“长厚似伪”的人。从小说开篇之时就介绍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乃中山靖王之玄孙,但是这个身份在整部小说中都没有正真的被证实过。这个身份是有破绽的,中山靖王是刘胜,但是懂历史的都知道刘胜这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人作风是很有问题的,处处留情,有很多的子嗣,光儿子就有120多个。大胆的假设刘备并不是东汉皇室宗亲,只不过也是拉大虎扯大皮,本人其实就是一介草民,而要冒充皇室,为自己称帝编造一个毫无破绽的理由,那么中山靖王就是最好的人选。至于汉献帝称刘备皇叔的事情,也只不过迫于形势,需要刘备帮他对付曹操而已。
关羽忠于汉室,跟着刘备打天下。曹操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刘备败逃,关羽被围土山,与曹操立下约定“降汉不降曹”可见其对汉室的忠心。因为当时汉献帝未死,曹操只是软禁了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到后来,孙权想要劝降关羽,关羽却誓死不降,这就充分证明关羽忠的只是汉室,如果只是忠于刘备个人,投降谁不是投降?后来刘备准备夺取西川建立基业,为了以后称帝,要是关羽反对,势必对自己不利,于是诸葛亮便想出让关羽镇守荆州的方法,他算出关羽将身死。
当年鲁迅先生在读《三国演义》时说过:“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诸葛亮大智若妖,他的智慧已经超出了人类范畴了,所以可以推断出孔明可以推测天机,知道关羽必将在镇守荆州之时身死,为解决刘备内心的困顿,便干脆将关羽置于荆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凭借诸葛亮的本事他不知道关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吗?待关羽一死,刘备马上称帝伐吴,试问:给关羽报仇一定要称帝吗?答案我想是否定的。其实我觉得诸葛亮纵然是一代神人自诩高风亮节,但是功利心还是很重的。因为据野史记载,司马徽说孔明过早出山,不然也不会这么早就去世。
之后刘备惨败,病逝于白帝城,诸葛亮寿元将尽,点天灯借天命,不料被魏延撞翻主灯,病逝于五丈原,这之中似乎也有因果报应在里面。三国结局便是晋国一统天下,蜀汉也是最先被灭掉的,纵然是历史的结果,但是也可看出蜀汉政权乃是伪汉政权,也并非正统,天理不容,倒也是说得通了。
才疏学浅,读书甚少,然愚素剑走偏锋,不循常理,今浅谈关羽死之另因,或满纸荒唐之言,诚惶恐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文章:《三国演义》,“百度文献之刘胜”,《明朝四大奇书》之“关羽之死是何原因”(郑直),《三国志》,《后汉书》,“关羽之死完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