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老师视频监督学生学习?没必要!
1
左盼右盼的寒假来了,
学生们欢呼雀跃。
终于告别了一天朝七晚七的线上学习,
终于不用一天到晚盯着手机听课,
终于不必每天写七八科作业,
拍几十张作业图片,一张一张上传,
终于不必一天到晚坐得脑子发懵,眼睛发晕了,
终于可以约着小伙伴出去打打球、爬爬山了,
终于能回老家看看好久不见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了.
……
无数个愉快的计划,正蠢蠢欲动。
2
然而刚考完试,
学校就通知,寒假要对学生进行“作业陪伴”。
其实就是发布一个学习时间表,
学生每天按时打开手机,
进入视频会议,
由各科老师通过视频监督写作业背书。
这样的学校,不是个别。
3
学生们听到这个信息,犹如如晴天霹雳。
说好的假期呢?
有的学生想,
“上网课时,我都不听课,不写作业,
现在放假了,一个视频会议能拴住我?”
有的学生想,
“学校真是变态!
我虽然不敢明着反抗,但我可以消极抵抗。
我进会议室,但就是不学,
你能拿我怎么办?”
有的学生想,
“上完网课,爸妈就把手机没收了,
现在终于有理由要手机玩了!”
有的学生想,
“我自己也可以学,为啥非要监督我学?
跟看犯人似的!”
当然也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4
我上网查了一下,
类似的“作业陪伴”早已数见不鲜。
2021年哈尔滨第六中学,
就提出“线上自主视频学习”。
口号喊得非常响亮,
“假期不懈怠,自律最可爱。”
哈六中称,
“虽然适逢周末假期,
但是哈六中2021级的高一学子们,
却依旧自发地坐到屏幕前,
进行自主线上学习。”
“从鸡鸣到人定,
班主任老师也一直陪伴着大家…”
看到这样的文字,
就莫名的焦虑。
还有一些“作业陪伴”是付费式的,
由某些培训机构发起。
70小时1000块钱。
真贵!
今年“云自习”也大火,
许多需要考证的大学生,成年人,
自发加入云自习室,
摄像头对着自己的脸和学习任务,
互相监督。
5
其实,无论哪种形式的视频监督,
其本质都应是自愿。
自愿加入,
才能用自律去维持。
任何强迫加入,
都无疑是摁着牛头喝水。
正如,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你也无法逼迫一个不愿意的人心甘情愿。
许多孩子,
迫于教师的权威,家长的指责,
不情不愿地加入视频学习,
老师安排什么,就干什么,
不再发挥自主性。
他只是一个被动学习的机器,
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行就是。
这种方式,
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孩子坐到书桌前,
完成学习任务,
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6
弊端一:破坏孩子的自律。
视频监督,是一种严格的他律。
高强度的他律,
自律机能就不会发挥作用。
当孩子的一切,
都由他人安排,
孩子只愿做一个提线木偶,
提到哪,走到哪。
他律一旦消失,
孩子会自动退回到懒散状态。
他不愿发挥意志力,
告诉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他只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7
弊端二,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一件事,变成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这个任务还特别死板和枯燥,
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厌倦情绪,
所有的热爱都会消散。
杨振宁说,“热爱是成功的秘诀”。
学习兴趣,决定学习质量。
在被迫学习的状态下,
你只看到他完成了作业,
却看不到他对作业的厌恶。
你只看到他考试得了高分,
却看不到他对学习的排斥。
他的心里,
负能量多了,正能量就少了。
8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寒假为孩子赋能呢?
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福格行为模型”。
该模型认为,
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发生,
都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个要素相互配合。
动机,
是做一件事的欲望,也就是 “我想做”。
能力,
是做一件事的能力,即“我能做”。
提示,
是一个让我们“现在就去做”的信号。
三者配合,行为就会出现。
根据这个模型,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
重塑孩子的学习行为。
9
首先,
帮助孩子确立属于自己的学习动机。
针对不同的孩子,
这个动机可以是暂时的,
比如,完成学习任务,
就会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
也可以是长期的,
考上好高中,好大学。
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
它不是一件你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的事情。
动机明确后,
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自主制定,更有动力去完成。
10
关于“能力”,
不要笼统理解为做题、背书的能力,
它更是一种意志力。
自主学习,
需要孩子耗费大量的意志力。
为了减少意志力的耗损,
可以把学习任务分解,
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
把大目标转化成一个个小目标。
把复杂的东西,简洁化,简单化。
降低难度,
让孩子进一步,就有进一步的成就感。
11
关于“提示”,
生活中常见的“提示”有三种,
一是人物提示。
家长可以适当提醒学习的时间到了。
也可以帮孩子找一个志趣相投的“学习搭子”,
利用同学的力量,相互监督。
二是情境提示。
可以设置闹钟,
闹钟响起,立马投入学习。
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减少对孩子的打扰。
三是行动提示。
比如,
吃完早饭,立刻去背书。
睡晚午觉,立刻写作业。
中间不能拖延。
这样,每次吃完饭睡完觉,
孩子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
每天如此,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形成惯性,养成习惯,
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
12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
而在鼓舞和唤醒。
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
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
都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陪伴者,
而不是监督者和批判者。
让我们都能以以足够的耐心,
等待孩子成长。
你好呀,我是青心~
书香和情谊,
是我们彼此挂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