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上线的《囧妈》,好看吗?我也想吐槽《囧妈》,但没证据

2020-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木说木话

片如其名,《囧妈》讲述了徐峥饰演的小老板伊万缠身于商业纠纷,却意外同母亲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在旅途中,两人不得不直面家庭问题,共同渡过难关。

徐峥这一次似乎更看重对中国式亲情关系的讨论。

这是电影《囧妈》的主题。

很感谢这部电影,不只是因为它的在线免费,而是在新年和家人一起看了它。

见过许多人像是伊万那样的人,和他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童年。

妈妈总是那般全心“喂投”的母亲,相信许多人有感同身受。

也许经历不是么相同,有的只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妈”的相处和矛盾。

伊万因为想要“逃离”和“摆脱”母亲,所以在情感上一直剑拔弩张,最好不要交谈,甚至最好不要见面,一旦触及就会一触即发。

很滑稽的是,一直想要和母亲不一样的伊万,在感情上却活成了母亲的样子。

他对自己的妻子也是各种控制,希望妻子能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却从来不倾听对方真实的声音。

这样的婚姻家庭,不仅仅在伊万身上发生。

伊万,只是中国男人的其中一个缩影。

伊万的婚姻,只是中国式婚姻的一个剪影。

囧妈这部电影,从山争哥哥的表情就能看出,什么叫做“妈不要你觉得,妈只要她觉得”。

不得不说徐峥和黄梅莹老师的母子感太强了,遇上这样一位唠唠叨叨从头管到脚的妈妈,就连夫妻生活,这位妈妈都要知悉,山争哥哥也只能选择无奈接受。

徐伊万意外同母亲卢小花坐上了开往莫斯科的K3列车,6天5晚,不得不在狭小的车厢空间里朝夕相处。

想象一下,你妈觉得你冷,你妈觉得你饿(但她又觉得你胖!),你妈觉得你得多喝水,你妈觉得你睡得太晚,你妈觉得你得少玩手机……

原来隔三差五偶尔叮嘱一下的节奏,现在时时监督高能攻击了,崩溃不崩溃。

原本电话里妈妈唠叨几句儿子敷衍一下的事情,现在是耳提面命动手动脚了,还忍不忍得住?

《囧妈》中每一个细节展现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体悟,徐峥表示:

“我们发现有很多年轻人说过年回家在家待不了三天,跟爸爸妈妈关系明明很相亲相爱,却羞于表达,总是有很多争执,为此才拍了《囧妈》。”

原生家庭、情感控制等等近来的热点话题,在电影中都能找到体现,‘为你好’的逻辑是自私,是占有,是自我扩张。

对中国式家庭亲密关系的探讨,笑中带泪。

借用公路片的理念,构建一场穿越西伯利亚冰雪大地的漫长旅途。

是现实,也是童话;是‘囧妈’,也是‘囧途’。”

他也曾分享影片的最初创意来自于一个简单的设想——你会和父母一起去旅游吗?

而后便延伸出了一个成年男人,与妈妈一起,六天六夜,同在一个火车车厢里的“囧事”。

“它可以投射很多当代人的处境,你是如何与妈妈相处的?

同时,它又涉及到另外一个议题,你和妈妈的关系,映射出你对待这个世界的关系,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多少人的婚姻,活成了父母的翻版?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择偶观上,而且还可能影响你之后的婚姻模式。

有人因为自己父母的争吵、暴力而不敢或是不想结婚,也有人想拼命的挣扎慢慢的活出自我。

当伊万遇见了娜塔莎,娜塔莎告诉伊万,你要逃离,离开这样的环境,离开你让你忍受的地方。

当伊万和妈妈争吵爆发的时候,伊万说:

我爸不是喝酒喝死的,是你气死的,他压抑自己,他只能用喝酒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男人应该是沉默稳重的,应该像一座远山,出镜的只有沉默的背影,独立承担整个家庭的责任,而不应该有任何情绪和抱怨。

他们最好没有情绪没有感觉,没有快乐,更不应当表达出任何悲伤或者不安全感,否则整个家庭就会失去主心骨,背后的女人和孩子就会乱作一团。

不得不说,这种角色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性别歧视,是男权社会对男性的压迫。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这样的文化下,男人比女人更压抑。

当你越不尊重伴侣,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

为什么?

因为在孩子的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在这部剧中看到伊万和妻子小璐,当伊万想方设法不计代价的弄黄小璐的单子,面对小璐质问: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的时候,伊万说:

“你什么都没有做错,你就是太讲理了,你可不可以不要那么讲道理啊,在感情里讲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讲道理”。

看:多么熟悉的指责和控诉。

婚姻里到底应该讲理还是不讲理,好像不讲理不对,讲理也不对,许多人在婚姻里一直都想寻求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可以一劳永逸的标准或者最佳答案,但或许,这个答案可能永远也找不到。

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爱自己的父母,那种爱的深度远远超越了大人们所想象的。

为了让整个家庭系统正常或者更好的运作,孩子们会宁愿自己受苦,去替代受罪,也不愿意让父母因此分开或者隔离。

所以,伊万用这种模式对待自己的婚姻,伊万爱自己的父亲和爸爸,但他不能阻止父母的争吵,也阻止不了家庭战争的不幸,所以里面隐藏了一个心里动力,自我价值感低。

我用我自己的婚姻不幸,盲目的认同父母,同时也是盲目的爱表现。

童年缺爱,一般来说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可无论获得多少爱,骨子里总是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连父母都没有办法疼爱自己,那么还有谁能无限制地包容、无限制地爱自己?

还有谁会长长久久永不离开?

当然就只能无穷尽地付出爱,或者需索爱,来填补内心深处无穷尽的大洞。那么也当然,填进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满足。

潜意识的语言:我的父母过的不幸福,我怎么能比我的父母过的幸福,这是孩子对父母隐藏的内在誓言,我不能比我的父母幸福,潜意识中的资格感。

童年时的人际关系不仅会成为和别人的关系的蓝本,同时也会成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的蓝本。

一个从小受到父母严苛对待的人很难对自己宽容,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你有没有特别自卑,不敢和别人交流?

你有没有委曲求全,生怕自己说错话?

你有没有极端,消极,敏感,易怒,暴躁?

你有没有睡觉时蜷缩着身体?

你有没有经常觉得伴侣不够爱自己?

以上五条,如果全中,那么很遗憾的通知你,你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而可悲的是,从小到大,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会贯穿一生。

缺位的父亲+补位的孩子=不健康的家庭关系

什么叫父亲缺位?

广义上来说,父亲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承担或者减少承担抚育教养陪伴孩子的义务,就叫缺位。

现代网路用戏谑的方式,称之为妈妈丧偶式育娃

孩子成了父母的照料者,父母成了孩子的索取者。

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例子,当孩子需要补位空缺的父亲的时候,必然面对着超过他年龄能力范围内的问题和责任,那么自然会消耗他更多的心理能量和资源。

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揠苗助长。

我们潜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

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这是部治愈家庭关系的心灵良药。

真正好的婚姻,是需要两个人各自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脱离,斩断那些负面的锁链,不断完善自身,最终并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或许这条路走起来必定苦难重重,但是我相信,只要你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通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可怕在未知和没得选择,没有人知道生在什么样的人家,没有人能选择父母,无论好坏只能接受。

孩子不是婚姻的纽带,也不是家庭的唯一,一句为了你好,让孩子承担天大的压力。

推荐《囧妈》,尤其推荐夫妻带着父母一起观看。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点亮很多大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那盏灯,父母和子女各自回到自己的人生,相爱却不会越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