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黑帮火拼引发的思考
(戴敦邦水浒人物图谱——王伦)
林冲最恨的人是不是高俅呢?
是,也不是。
林冲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高俅有着刻骨的仇恨。作为一个正常人,被害得家破人亡,是绝对不会轻易忘记仇恨的。
因此,很多京剧唱段、影视作品中,林冲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反抗权奸的英雄。
于是在这样的剧本中,天生英雄的林冲听说了水泊梁山,马上拿起斗笠枪棒就投奔去了,表现了他彻底的反抗性。
我认为,这不是真实的林冲。
虽然痛恨高俅,但林冲也知道生的可贵,造反是没有回头路的。
所以在草料场,林冲一直都是一副淡然处之的样子。
“请赐予我平静,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改变那些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分辨二者的区别。”
这句希腊的斯多葛学派的祷词,说的就是林冲这样的人吧!
不过,林冲确实也莽撞过一回,因为他实在忍够了、恨透了这个人。
《水浒传》第十八话,林冲忍无可忍,亲手杀了王伦。
要知道,王伦是水泊梁山强盗头领、带头大哥,杀了他几乎也没了回头路。
为什么同样处境,林冲却有不一样的选择呢?答案高俅只是陷害林冲,而王伦一直在侮辱林冲。
男子汉大丈夫,也许能对别人的陷害一笑了之,但对于侮辱却不能轻易忘却。
之前的故事,林冲拿着柴进的信,投奔水泊梁山,准备落草。在这一过程中,他表现的极度笨拙,哪里有初见鲁智深的翩翩风度,见到柴进的进退有据呢?
林冲是在学着落草、忍着落草呀!但王伦偏偏故意不接纳他。
每有英雄投奔,宋江便亲自至金沙滩迎接,但王伦可不这样,他表现的极为冷淡。
后来想到林冲武艺高不好控制,便拿出几两银子打发林冲下山;最后赶人不成,还刁难林冲杀人取“投名状”。
一个处心积虑要赶人下山,一个忍气吞声要留下来,王伦可恶,林冲可怜。
之后在梁山的每一天,林冲都是一种煎熬。
于是,晁盖、吴用一行人的到来,给了林冲结束屈辱的机会。
晁盖等人武艺高强,还犯下“智取生辰纲”犯下滔天大罪,明显不是什么善茬,也是王伦驾驭不了的。
酒过三巡,王伦故技重施拿出五两银子,打发晁盖走人:
“感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聊备些小薄礼,万望笑留,烦投大寨歇马。”
备些小礼,烦投大寨。这就是明白告诉你,拿了钱赶紧走吧!
晁盖马上拒绝了这种侮辱性施舍,毕竟人家身上有十万贯生辰纲,你王伦拿五两银子不是侮辱人么?
正在王伦得意洋洋之际,他没有注意到,一双愤怒的眼睛死死的盯着他。
这是林冲的眼睛。王伦不知道,他这一举动揭开了林冲的伤疤:晁盖好歹理直气壮拒绝了,屈辱留下的林冲算什么呢?接受了施舍吗?
林冲的怒火彻底被点燃了,中间关键对话不说,我们但看这句“只去心窝一刀”,这是毫不留情,斩尽杀绝啊!
王伦扑倒在大堂,林冲还上去把他脑袋割了下来,提在手里。只有对叛徒陆谦,才这样决绝过,林冲对王伦这么大的仇恨,从哪里来?
还是屈辱。对林冲来说,只有这样极端的方式,才能洗刷自己遭受的屈辱。
人可以艰难的活,但不能一直屈辱的活。
林冲与王伦的故事,给我们现代人也有启发。我们中国人对“阎王好过,小鬼难缠”这句话一定不陌生,为什么更讨厌为难人的小鬼呢?
还是因为屈辱,为难、轻视、刁难……,颐指气使、指指点点、不理不睬……,这些都是小鬼给人的屈辱感。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
1.如果你想对一个人表达善意,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表现出“我重视你”,如此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2.王伦之败,不是他武艺比林冲低,毕竟宋江的武艺也高不到哪里去。创始人能力对于公司成败很重要,但前提是创始人能把组织聚合起来。
不然王伦的水泊梁山、硅谷大名鼎鼎的“仙童”公司就是前车之鉴。
3.林冲最恨的人恐怕是王伦和陆谦,因为林冲用非常残忍的方式杀死了他们。
所以,真正想知道一个人的看法,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