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50讲》10|禅:修炼不净观的方法论
07~12节是本书第二章“佛学的基本概念”,包含:无我、四法印、不净观、禅、业报、因果和四大皆空,非常烧脑。
《熊逸·佛学50讲》第二章之十“禅:修炼不净观的方法论” 主要内容:
脱离苦海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般若,通过智慧达到涅槃;二是禅,通过修炼达到涅槃。
1、瑜伽之禅和禅宗之禅
禅,在佛陀之前就已经有了,是古代印度的一种修行方式,属于瑜伽的一种。
现在的瑜伽和健身操差不多,但它原本是一种宗教修行,更强调呼吸、入静和冥想,最后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所谓梵我合一,就是感觉到自己和宇宙融为一体,这就可以超越表象世界,认识到表象背后的真相。
2、《达摩多罗禅经》
修炼“不净观”,练出视美色如“革囊众秽”的眼力,需要借助禅定的方法。可以找《达摩多罗禅经》(也叫《不净观经》)这本教材来练习,该经书在东晋时传入中国,被译成中文。
以下为几句《达摩多罗禅经》重要内容的原文:
又自观内身,是亦说无量。谓于自身处,种种众多色。筋连与肉段,其数各五百。
这是教你默默去想你自己的身体,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各个细节挨个想到。
三十六动物,三百二十骨。节解九百分,九十千种脉。
这是默想全身的骨骼、关节、筋脉……
身中诸毛孔,九十九万数。身内侵食虫,户有八十千。
每一个毛孔都要想到,也别忘了体内无数的寄生虫。接下来,还要继续默想五脏六腑,排泄物和体液——佛经里边也有不少这种故意恶心人的内容。
你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默想这些细节,用心灵之眼仔细查看身体的每一个局部。你要想到,你自己和万事万物一样,并不是俗人眼里的独立个体,而是“蕴”,也就是一些脏东西的集合。
通过每天坚持打坐入定这样的禅修,你不但要把自己看散架,还要把自己看恶心。
终于有一天,你睁眼看到镜子的时候,看到的不再是你自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堆”不断运动、变化着的骨骼、内脏、屎尿、鼻涕,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大功告成了。
当你能用这种眼光看别人,你的功力就又深了一层。
《达摩多罗禅经》介绍禅修的要领:用心灵之眼仔细查看身体的每一个局部,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自己看散架,二是把自己看恶心。看散架,是为了真切认识“缘起性空”的道理;看恶心,是帮你强化厌世的念头,让你更想早日脱离苦海,涅槃到彼岸去。
思考作业:
“贪、嗔、痴”,排名第一的贪念是很难克服的,认真去修不净观,确实可以戒除这种贪恋,但是,你真的愿意戒除吗?
我不愿意戒除,通过“禅"的方式脱离苦海,我是存疑的,我还是选择”般若“的方式吧——虽然我还不是很清楚具体的修炼方法。
把人看散架了,可以慢慢修炼透彻的觉察力,但是把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看恶心了,天天面对恶心的自己这还怎么活?哪怕跳出六道轮回,远离众生,还是跳不出恶心的自己吧?通道要恶心死了也算跳出六道轮回了?
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以致于犯下罪过。贪恋是个贬义词,应该与积极进取勇猛追求美好的事物区分开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说连自身的身体也不该贪恋的话,那么,佛教徒苦苦修炼岂不是最大的贪恋,贪恋自身跳出六道轮回;唐僧历经苦难求得真经也是因为深深的贪恋啊!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想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智识的提高,就更需要提高到底为了什么学佛。为了自身跳出苦海而学佛,这样的动力对于有家庭的人来说实在没有一点诱惑力,学佛不是为了灭绝真善美和爱。如果仅仅是给绝望的人予另一条脱离现状的路,那这条路貌似精神监狱了。
佛学教人去除“贪、嗔、痴”三毒,就要详细具体的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贪、嗔、痴”,而不能简单的把所有的爱恋都看成“贪”而一昧的去摒弃,连真善美也摒弃了。
佛教你怎么能教人不爱自己的家人、不爱自己的身体、不爱众生而去爱佛法呢,这和现在有人要求你只爱党爱国爱工作,却不考虑你的家庭和个人得失一样道理,这能有多少人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