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这句话出自《传习录》,原文如下: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翻译过来就是:
阳明先生游览南镇。一位学友指着山岩中开着花的树木问道:“先生您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像这棵开着花的树木,在深山之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相关呢?” 阳明先生说:“你没有看到这花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一同归于寂静;你来看这花的时候,则这花的颜色一下子明白起来,由此可知这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一时明白”的“一时”强调的是没有时间的过程:你不用一片一片辨认,整朵花自然而然就在你心中完整地呈现,这说明你心中早有花的概念。一眼看去就知道这是花,这是一株花树。
这里的花只是一个举例,如果王阳明朋友指着天上的鸟或者水里的鱼,王阳明同样的会说此鸟或者此鱼同归于寂。只有当你用眼睛去看时,才会在你大脑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心里显现出来。当然这是针对你认知范围内的事情。
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前两种都算是认知范围内的。当然最后一种是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出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如果心中没有这个概念,是不可能“一时明白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说,阳明讲的“理”就不是脱离了人们行为的“理”,而是在人的行为之内、跟人的行为有关的。客观的有规律的世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舞台。
所以,客观必然性是我们考虑所有问题的前提。
“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不包括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所以严格的讲也不属于哲学反实在论。
创作不易,如果感觉对您有帮助就点赞关注收藏吧,如有问题欢迎随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