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希望
《35公斤的希望》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法国的安娜戈华达。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儿,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暂时记住他的小名吧——多多。
多多是一个特别讨厌上学的小男孩,讨厌到一上学就肚子痛,感觉肚子里面有个铅球,不停地往下坠。这种疼痛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开始,直到放学回到家才消失。他在扉页直言不讳“我恨学校,我恨它远甚于世界上的任何东西。甚至,更加严重……学校毁了我的生活。”
上学前的时光被他成为“最初的幸福”,上学之后他就永远失去了这样的幸福,除了幼儿园大班那一年。那一年他遇见了与众不同的玛丽老师,她总是教孩子们制作手工。玛丽老师告诉孩子们“成功的一天,就是我们创造了某些东西的一天。”而这个理念恰恰契合多多的意愿,因为多多是个对手工非常感兴趣,动手能力极强的孩子。他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些东西,他享受做手工的过程,简直是痴迷。
他很喜欢玛丽老师,毕业的时候他送给老师一个自己精心制作的很有意思的笔筒。老师送给他一本很厚的书——《为孩子准备的一千个手工游戏》,深得他心。玛丽老师在幼儿园的毕业成绩册上写道:“这个男孩子有漏斗般的脑袋,仙女般的手指,敏感的心灵。将来一定可以有所作为。”由此可见,玛丽老师是很赏识他的。所以,他说“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被国家教育体制内的成员抛弃。”那真是一段幸福的时光,从那之后,一切完全改变了。
上了小学后他对学校的一切都不感兴趣,老师们讲的东西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他自己也很苦恼,他想过好好学习,但终究不能。爸爸妈妈为此带他去看了成千上万个医生,眼科的、耳科的、脑科的。但是他知道自己没有毛病,自己也不是傻瓜,自己只是不感兴趣而已。
他在学校被看做搞笑的小丑,但是他竟为此感到一种乐趣。看到自己把大家逗乐了,他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虽然这个逻辑有点可笑,可是却也是真实存在的。之前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一个球队,自从他在课堂上逗大家发笑以后,大家争着同他一个组,因为他的滑稽动作可以分散对手的注意力。这令多多感到一丝幸福,因为”自己还是有那么点用处的”。这样的孩子,多么缺少关爱和呵护,才会不得已用恶搞的方式获得存在感。
后来因为在体育课上的不良表现,他被退学了。这时候原本经常吵架的父母终于站在了统一战线上,一起对着多多吼叫。这是他们第一次团结一致。其实令多多感到痛苦的原因一是学校里的东西总是搞不定,二是回家面对的是经常吵架的父母。这些都令他感到非常烦,生活似乎没有一点乐趣和温暖。
苦闷的生活中,唯一给他安慰和鼓励的是爷爷——老莱昂。尤其是爷爷的储藏室,简直就是多多的“阿里巴巴的宝库”,那里是多多感到最幸福的地方。爷爷是设计师,储藏室里有好多稀奇古怪的工具。多多可以在那里动手做好多东西,也可以帮助爷爷给别人做家具。在那里他是自己的主人,他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总之,他就是喜欢那里,喜欢那里的各种气味,喜欢那里的一切。一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多多就想去爷爷的储藏室,闻一下那里的气味,感受一下那里自由的空气。
爷爷总是用心呵护和鼓励着多多,他给他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他告诉多多他就是那个乌龟,虽然跑得很慢,但最后一定会赢。爷爷一直坚信多多是有希望的,有潜力的。
但是知道多多退学之后,爷爷生气了。他对多多说了好多话,他告诉他“努力做你该做的事情,让自己幸福起来。”但是多多依然很迷茫,因为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一次他在家里待了很长时间,没有学校愿意收留他,因为他的成绩太差了。在家里待得时间长了就感到无聊,他便想找点事情做做。于是,他把妈妈熨衣服的东西改造了一下,满足了妈妈坐着熨衣服的心愿。他又修理了割草机的马达,他把零件都拆下来清洗了一番,又一个个装上,割草机一下子就能启动了。
这个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真的很强,他会改装和修理东西,也会自己制造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他还可以帮助邻居清扫花园、拔草、贴墙纸,为此他挣了一笔钱。你看,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但就是因为对学校里的东西不感兴趣而被定义为坏孩子,有时好坏只在一念之间。因为参照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结论竟会截然相反。
后来多多去了一所寄宿学校,这是爷爷的提议,理由是多多“可以离开父母,呼吸一些新鲜的东西。你在父母身边会透不过气来。”爷爷是多么开明,他已经看透了事物的本质。
他告诉多多“爸爸妈妈经常吵架,不是你的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根源在他们自己,不关你的事。”爷爷的智慧和对孙子的疼爱,由此可见一斑。读到这里俨然被爷爷的爱打动,虽然多多在家里和学校都是痛苦的,但是好在身边还有一个懂他、爱他的老莱昂,他就像一束光,照亮多多灰暗的生活,给他动力和希望。爷爷是他的天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