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美文欣赏大学生活

因为一首词,到访一座城

2018-10-10  本文已影响300人  四月未及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扬州慢》通过古扬州的繁盛与如今受战争所致的衰败之景对比。字字句句无不体现出姜夔路过扬州时心中的万千感慨。天下谁不知广陵?昔日繁华耀眼笙歌不绝的扬州如今却是这般萧索凋敝。换做是谁也会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于我而言也是第一次因为一首词,而想去一座城。                                                           

今年暑假我去了江苏省打暑假工,没错,意图很明确。我想去一次从高中开始就心心念念的扬州。我高中把扬州大学作为自己理想的去处,无奈人生之事十之八九大多不顺人意。高考过后没有去成扬州,只得把扬州作为我自己理想朝圣的地方,就像拉萨或是信徒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样。当作自己的一个信念又或者是为了完成某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他们为了信仰而我是因为诗词。

傍晚在南京站转车,看着窗外倒退的风景混入夜色之中,路途还很长,你永远不知道未知的前方,旁边飞驰而过的车辆,以及匆匆一眼而过的陌生人。

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个扬州大学的女孩,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她的眼睛澄澈的像一汪湖水,头发黑色笔直,浅笑依然。去扬州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我是在中途鼓起勇气与她搭讪的。得知她是重庆人,在扬州上大学。跟她聊天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果那天我同她坐的是绿皮火车的话,在安稳平常的时光中她或许会走进我的心里吧。可动车却不给我这个机会。

让我遗憾的是我没有询问她的联系方式,也许正是因为遗憾所以才值得怀念。

夜晚九点半独自一人到达扬州站,我只能通过手机上的地图软件来窥探这座陌生的城市。我在第二天要去的景点附近搜索预定了一个青年旅舍。

坐上火车站发出的末班公交车到达旅社时已经将近十一点。在车站与旅社之间有一段没有路灯的街巷路,只得循着地图导航摸索着。四周安静的出奇,只有不远处的公路上偶尔传来汽车的鸣笛声。在那样的环境下难免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最终花了十分钟才找到了藏于街尾的旅社。

旅社老板是个亲切和蔼的中年大叔,我见到他第一眼注意的是他手里已经用到掉瓷的用来喝水的搪瓷缸,里面因为长期泡茶留下的茶垢以及周围搪瓷剥落部分的锈迹证明了它的久远性。那式样是上世纪部队常见的用来喝水的搪瓷缸。这搪瓷缸里应该承载着老板许多青春热血的回忆,又或者是那封存已久的故事。

去扬州是匆忙做的决定,由于返程车票的缘由我只有一天的时间在扬州游玩。一天逛完一座城这肯定不现实,我也不甘心走马观花似的去遍扬州所有著名景点,最后只落得手机里拍的照片。我深信只专注于拍照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

第二天上午八点我首先出发去的是瘦西湖景区,到门口看到售票处看到凭学生证即可免费入园参观。这个让我不由得欣喜若狂。由公园西门进去,北处是二十四桥,东边是玲珑花界。进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翠葱郁的树木,杨柳枝垂到水面,湖上的乌篷船缓缓而行,霎时间隐于树影之下。

湖两旁的亭台轩榭与水天相映成影,石桥将湖两岸的景色结成一体,远处隐约可见大明寺的轮廓。给人一幅缓缓铺就的画卷之感,景物远近相宜。白石青瓦,红船绿草点缀其中,好似浑然天成一般。

总结来说我在景区内的路线是由西大门向东到白塔,至醉烟亭处移步长堤春柳辄返到徐园,顺带去小金山。而后过五亭桥到廿四桥沿碑廊去往大明寺。

在瘦西湖中能充分感受到水与建筑的奇妙组合,倚楼阁静望烟水色。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建筑彰显历史深远和人文底蕴,也有感受自然安静一隅。若是行船至湖深处,两岸长堤青柳。看不见亭台轩榭。只可惜我是在热烈的夏天到这儿的。要是在深秋之时行船在湖面的水雾之中与故友拥炉饮酒的话想来也是极好的情致。

沿着碑廊去往大明寺的途中,看锦泉花屿水面轻烟氤氲给人恍若仙境的感觉。古城墙的断壁残垣与周围新建的长廊一经对比更显得时间的残酷。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在平山堂看到苏东坡怀念欧阳修所填的这首词后尤感其对恩师的情深义重。苏轼当时重访平山堂时适逢恩师逝世八年之久,而与恩师见的最后一面也已经是九年之前。再次重访之时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石涛墓坐落在大明寺一角,旁边铁栅栏外是一条幽静的小路墓周围枯树不免添了几分萧索的意境。八月正值炎热酷暑由瘦西湖到大明寺走了几个小时都没有停下休息。到达大明寺游玩时难免已经汗流浃背。路过寺中石涛书画院时感受到里面空调吹过的凉风,脚步不由得向里迈去。当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寺中游客并没有多少。书画院里只有一位老先生,我看到桌子上放的饼和矿泉水那就应该是他的午餐。与老先生交谈得知他退休后就在石涛书画院一来为游客讲解里面的书画,二来也可以卖自己创作的画。老先生画国画迄今已逾四十年,同他所讲的一样中国画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其功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我看到了老先生在桌子上的一幅刚开始创作的画,寥寥的一些水墨线条就勾勒出了在悬崖上的一个亭子。磅礴的气势已经初显,意境深远。

听老先生说起他祖籍徐州在扬州长大,也算是半个扬州人。听他说起廿四桥是一种建筑样式,真实的廿四桥遗址早就无从考究。听他说起扬州的前世今生,昔日繁华广陵而今是一座文化小城。与老先生交谈的两个小时所了解的胜过自己在景点游玩的大半天所见到的。真正了解一座老城的最好方式不是去它著名的景点,而是与在老城土生土长的人来一场促膝长谈。

大明寺离开后我回到旅社拿着背包去往车站候车,至此匆匆的扬州之行就要结束了。在车站我终于开始着手填《扬州慢》,我始终相信没来过扬州是不能填《扬州慢》的,即使填出来了也只是臆想之作。我所填《扬州慢》如下:

“初至维扬,瘦西湖里,柳堤水色相宜。

塔白晴日好,画舫曲依稀。

醉烟处、鹂莺竞舞,

小金山里,梅岭谁知。

古碑文、昔笔仍留,枝树陈泥。                             

寺台映影,倚阑干、廊下涟漪。                             

二十四桥头,而今雨雪,红药难期。                       

念过往尧章道,吹歌语、感牧之时。                       

是应城零落, 池凉楼破别离。”(所用韵为词林正韵 第三部平)

    因为一首词,到访一座城。愿你我都能去到梦想的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